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什么?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25c069
2019-03-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2
展开全部
一年有13个传统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eke2010gsr
2019-03-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02
展开全部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发图图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nmmjjjjdjjdjd
2019-03-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4
展开全部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夔靓9L
2018-12-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3
展开全部
如果你把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青铜往事
2013-03-10 · TA获得超过12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万
展开全部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4|评论
2010-03-29 12:31美梦的心灵|二级藏地雪顿节 龙船节 跳公节 昂玛突 老人节 吃立节等1|评论
2010-03-26 22:06qwe789456zx|一级白族的三月街民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节壮族节日 有壮年、春节、清明节、牛神节、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从江壮族以过壮年和六月十四为最隆重节日,其次是清明节和吃新节。纳西族传统的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等。土家族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多达万人之众。瑶族的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社王节、清明、“达努节”、“耍望”节等。佤族 娥绒克绕”是佤语的新水节,该节是云南省南部佤族民间传统节日。侗族的花炮节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
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