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 我来答
萌伊855
2022-03-21 · TA获得超过1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3万
展开全部

《论教育》 

如果有人问起:读了十几年的书,有什么收获?那么,我的确不知作何回答,脑海里如雾缭绕,一片茫然。

以前的课本,几乎都作废纸卖了;以前的知识,也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所以,回首前路,雾霭消散后,仅可见一些熟悉的身影:其中,只有极少数,是目前还保持着联系的恩师和好友;余下的,则渐行渐远,慢慢地成为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从“多读书,以后用得上”,到“读书多,如今记不起”,我也不知该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顶尖名校毕业,却不能养家糊口,而被大众视为笑柄的“聪明人”,常常引我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教育,顾名思义,即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才能(道德为主,才能为次)。诚如古人所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而如今的“教育”,实是“教”而不“育”,可谓本末倒置——当然,这正是现代教育模式的通病。

古人云:“教子宜幼,教妇初来。”童年及青少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此时,为了应付考试而埋头苦学,甚至“两耳不闻人间事,一心只顾死读书”,实是莫大的悲哀。

曹雪芹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有许多学问,远比课本上的知识,重要且有用——譬如,实用的生活常识,防险保命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智慧。

无处不雨,安能不湿?我们能左右的事太少,而能左右我们的事太多:若事事圆满,人生便不会有种种无奈;与其在抗拒中绝望,不如在顺从中改变。而改变自己,总比改变社会,要来得容易。

如今,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正告莘莘学子:

古典文籍之中,不乏金玉良言。譬如《论语》,其中有不少处世的基本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初学者而言,好书不必多读,良言不必多记;食而不化,愈多愈伤身——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能够牢记上述4条准则,并随时随事,注意省过修善,便已足够。

读书当循序渐进,宜先少后多,先低后高。从《论语》中获益匪浅之后,再广泛品阅其它儒家经典,并不为迟。

若“修己”到了“以敬”(受人尊敬)的地步,再去感悟道家经典(《菜根谭》《庄子》《道德经》),最为合宜。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而道德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远为艰难;若定力和恒心不足,便终究难成大器。

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主动学习,更为受益。自然成熟的瓜果,远比人为催熟的,来得香甜。同理,主动成熟的人,远比被岁月和旁人催熟的,来得优秀。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须知韶华容易逝,莫教人生悔误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