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马来西亚吃印度菜没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

 我来答
食味艺文志
优质答主

2020-04-30 · TA获得超过17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5万
展开全部

马来西亚有大量的华人,但除了华人之外,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就是印度裔。所以在大马的街头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景象,一条街的一侧,是华人的药铺、茶室、会馆;一侧是印度人的庙宇、香料店和嘛嘛档。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第一大民族呢,是马来人。第二大是华人。除了这两大民族之外,人口最庞大的民族就是印度裔了。

印度和马来的渊源比华人还要深厚,公元前200多年,印度阿育王就开启了对东南亚的征服,一直持续到公元335年以后,这么几百年来印度人的海上扩张就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还没有开启公元纪年的时候,就有印度人跟着扩张的脚步来到马来西亚了。

但是印度人真正大规模的移居马来,是发生在19世纪的后半夜以后的事情。

原因也有很多。一个呢,当时的马来西亚正在被英国殖民,同时,英国人在马来大量种植橡胶树,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锡矿,亟需劳动力去从事锡矿的开采和种植工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大量印度人同华人一起,涌入了马来西亚“淘金”。说是淘金,其实是作为低廉劳动力输入。这一点很像华人涌入美国的“淘金热”,淘金只是个美好的幻想,其实是去做劳工,非常辛苦。

还有一点,在马来被英国殖民的差不多的时间,印度也在被英国殖民,所以历史上有英属印度这样一个说法。那同属英联邦,马来和印度之间的人口迁徙就没有那么多的桎梏,旅游和移民都比较方便。

另外就是两国的人口基础,印度是人口大国,马来人口相对印度没那么多,又是被英国殖民亟待发展的时候,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印度有人可以输出,马来亟需劳动力输入,就是这几个原因的一拍即合,让我们看到今天在马来形成的庞大的印度裔群体。

后来,虽然马来和印度相继摆脱英国的控制,实现了独立,有很大一部分印度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是这批返回印度的人,以高种姓的雅利安裔印度人为主,大量低种姓的泰米尔裔因为贫穷没有旅费,或者回到祖国也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留在了马来。


印度人和中国一样,有自己极富特色的饮食习惯和文化。随着移民进入马来,他们也把自己民族的饮食带到了马来西亚。

在槟城,我们尝试过很多刚才提到过的印度嘛嘛档。有些人不知道嘛嘛档是啥,其实“嘛嘛”是马来西亚对泰米尔裔回教徒的称呼,嘛嘛档就是开在路两边的饮食摊子,没错,就是类似我们的路边大排档或者快餐店的样子。


嘛嘛档提供的食物根据铺面大小来定,可以很丰富,也可以很简单。大的嘛嘛档可以提供各种煎饼、炒饭、炖菜、咖喱、酱料等等,已经煮好的食物都用铁盘装着,展示在店铺门口,顾客可以直接挑选,——就是以前中国街头常见的快餐店的样子。

在马来西亚街头,尤其是槟城、马六甲这两座城市,随处可见印度人开的嘛嘛档。为什么呢,因为当初英国人在东南亚殖民的时候 ,马来西亚的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这三个城市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成为英国马六甲海峡殖民地的三大重镇,也是英国人最早开埠、开辟港口的地方,这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比较容易赚到钱,大量的劳工涌到这些城市寻找机会,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马六甲和槟城,是印度人聚集较多的城市。

槟城有个小印度,也就是印度人聚集区,相当于唐人街之于华人。小印度里仍然保持着印度的传统建筑和生活风俗,就是你一走进小印度,就能感觉到和其他街区完全不同的风情。整条街红红绿绿色彩鲜明,两边的店铺放着很大声的印度歌曲,小超市卖印度食品和生活用品,印度传统服装店,香料店飘出非常浓厚的香味,我们因为好奇走进香料店看看,一下子那个香味像一堵墙一样迎面扑过来,差点被那个香气熏窒息了


第一次在嘛嘛档点东西,是在槟城“小印度”,那是很有趣的回忆。当时真的是一脸懵。因为嘛嘛档里一个个铁盘里盛的不是菜,是各种咖喱。白的、红的、黄的、绿的,红的浅一点的,黄的深一点的……足足有十多种,但颜色和形状都是一样的难以描述.


然后我就是有点不知所措,就看看边上的印度人是怎么点菜的,就是拿手指几种咖喱,盛在一个袋子里打包,然后有些酱料是不管好歹全部盛进一个袋子里的,有些又是分开打包的;选完酱料之后,再装一袋子白米饭一起带走。有些人会再选一些咖喱边上堆着的炸鸡肉、炸鸡蛋什么的一起带走,但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只买咖喱和米饭。

所以对印度人来说各种咖喱配上饭,就是一顿快餐了。


我妈后来遇到印度教最盛大的排灯节。我们坐的那家店刚好可以看到他们花车游行的样子,一辆被鲜花和灯光装饰的花枝招展的花车,由很多个印度壮汉拉着向前行进。每行进几米就要停下来,做一堆复杂的仪式,车子上还有火再烧,可能是在烧一些香料,因为整条街都是浓烈的香料味。车子上、车子两边、后面都围满了人,男人是上身赤罗,戴花环,女人穿华丽的莎莉,载歌载舞,我第一看到排灯节,都看呆了。道路两边、十字路口站了若干个明显是马来人的警察,是帮忙维护秩序,指挥交通的。

然后在这条街的另一端,是一个华人的会馆,当天也是红灯笼高挂,灯火通明,门口很多身着正装的华人在互相握手打招呼,陆陆续续步入会馆内部。我就很好奇,因为当天并没有什么华人的重要节日,我就跟进去一看,哦,是一个华人什么协会的聚会活动,会馆里面很大,里面摆了起码几十桌的宴席,宾客正在陆陆续续的入席准备吃饭。

这个景象我第一次看到觉得太魔幻了,同一条街,相隔不到百米,一头是烟雾缭绕,香气扑鼻,载歌载舞的在做宗教仪式,一头是西装革履,围着大圆桌聚餐,马路中间又是完全不属于这两个民族的警察在帮忙看守交通,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我看着眼前桌子上的印度炒饭、咖喱和马来白咖啡,一个多元的多民族国家的形象就很生动的在我眼前展开。



在马来体会印度美食,除了美食本身,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就是印度人在饮食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艺术。

在吉隆玻的一家传统印度饭店里,食物是被盛在香蕉叶上端上来的。米饭、煎饼、咖喱、蔬菜、鸡肉、鱼肉、虾、螃蟹等等各种食物都可以盛,然后他们的侍者,也是很神奇,手托着软绵绵的叶子,在桌子中间麻溜的穿梭,食物不散、不落,步伐轻盈。

还有一个能够体现印度人在餐饮上表现出行为艺术的饮食,是拉茶,也就是奶茶。拉茶就是把煮好的奶茶盛在两个杯子里,两只手一高一低,尽量形成大的落差,然后把杯子里的奶茶互相倒,拉的越高,奶茶里混入越多的空气,泡沫越多,味道也就越好。

那为什么在马来一定要提到这个拉茶呢?因为最早,在印度本土并没有拉茶,而是这些移民到马来的印度人发明的。在比较好的印度饭店里,会请专门的小伙子来表演拉茶,熟练了以后,两个杯子之间的落差更大,身体也会随着变换角度,好像表演杂技一样。


印度人的作息,和华人也完全不一样。华人的饮食店早上很早就开门,大概6点左右就能吃到早餐了,这个时候印度餐馆还是大门紧闭。但是到了下午3、4点,华人餐馆都陆续打烊了,这时候印度人那边就热闹起来了,一直到晚上10点多上街,还是能看到印度人很嗨的坐在嘛嘛档里吃饭喝酒、看电视聊天。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华人和印度人这两大民族,支撑了马来西亚美食的魔幻风情

云梦浅蓝
2020-05-07 · TA获得超过19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香蕉叶饭是印度饮食行为艺术集大成者。香蕉叶其实并没有特殊的香味,它的存在只是被当成餐具。上面摆放着米饭、煎饼、咖喱、蔬菜和鸡肉、鱼肉、鱿鱼、虾肉、羊肉和螃蟹肉各种肉类,颜色丰富,在绿底叶子衬托下散发着原生态风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牧马人b
2020-05-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万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1064万
展开全部
在马来西亚吃印度菜,没有魔幻,只有更魔幻,这是因为在马来西亚,吃印度菜的时候,加进了马来西亚很多当地人的口味和做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