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特点

 我来答
兜得慧413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420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35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解开你最神秘的等待—印度音乐之夜,即将于12月9日在半度雨棚揭开神秘的面纱,先带朋友们了解一下演奏家是如何品评印度音乐的。



章益

问:钻研西塔琴的中国琵琶演奏家章益,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印度音乐呢?


章益说: “ 印度音乐之所以好听,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韵。”


“ 印度的宗教信仰韵律是印度音乐的起源,起伏跌宕的旋律和余音绕梁的律动变化是好听和具有灵性疗愈作用的核心力量。”


“自由开放的曲式结构则是印度人民性格特点的写照,充分发挥人的天性是印度音乐的人文宗旨。也是好听的魅力所在。因为即兴,所以每一次演的是人生,奏的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真实的情感。” 


印度音乐的即兴性是吸引章益的一个焦点。多年来,章益用自己的主导乐器琵琶为主线,与多种音乐类型融合,考证唐代古乐,还在苦心学习西塔琴,将琵琶和西塔器乐的特色融汇,将中国与印度音乐的内质贯通。


安志华

说到为什么这么痴迷于印度音乐,这要从开始学习拉格开始,其实作为中国人还是对旋律最敏感,也许是血液里的基因所致,对印度的古典旋律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它起源早,最关键的是,印度很好的保存和传承了他们的音乐,这是最宝贵的。早期我在学习印度音乐时,并没有阅读什么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只是单纯的学习,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完全凭借感知去学习和理解。久而久之我越发感受到印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的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从小就在收音机和电视里听笛箫、古筝、二胡还有民族乐团的演奏。后来被欧美摇滚和流行乐洗脑。但后来我认识到国乐和欧美流行本身的反差非常大。


一种是以优美线性旋律、讲究意境和留白,表达内敛与含蓄,但不太注重节奏组织。现代的民族乐团引进了欧洲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还有部分打击乐,来弥补自身音乐中可能缺乏的音响上的缺陷。


另一种是鼓点强劲,和声、节奏组织复杂,表达张扬与豪放,但旋律可以说是附着在节奏上的产物,也就是不太注重旋律的优美性,如果把节奏关掉,只听旋律会感到十分无聊。


但印度音乐恰好是二者结合最好的解释,既注重旋律的优美性,又有复杂多变的节奏作为骨架来支撑旋律。采用了更多的圆滑音去连接旋律,让其更加波浪化,听觉上更舒适和放松。同时,更多采用复杂细腻语汇组织节奏,让节奏穿插在平滑的旋律当中。旋律时不时的停顿和留白让节奏进入,节奏时刻关注着旋律为它搭建平台。二者都没有太多的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反而旋律和节奏的特点更强——旋律更线性化,节奏更复合化。但二者的融合却做到了天衣无缝。印度音乐并非像我国目前的民族音乐只注重线性旋律,也并非像欧美音乐那么节奏强劲与豪放。恰好是二者取其中。


印度音乐像太极推手,旋律与节奏你进我退,我退你进,往复循环,在不经意间会有一个猛烈的发力,让我们感受到内在力量的酝酿与爆发。时紧时松,张弛有度。时而让节奏打破旋律感的循环,造成短时间内节奏与旋律的错位,给人以听觉上的新鲜感,时而回归,符在旋律上,万般呵护。最有意思的是在音乐循环的过程中,最后一个音永远作为下一个循环第一个音的开始,首尾相接,仿似佛教中轮回的理论。整体音乐从最开始的散板旋律阿拉普Alap开始,一点一点的铺垫,到节奏的进入,直到最后的快速把音乐推向高潮,以三次乐段重复(提哈一Tihai)作为整个音乐的结束,这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与思维。


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中国的历史造成我们的音乐文化传承的断档,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民族乐器都是西域流传过来的,恰恰印度完整保留了这一切。这是我们中国音乐去寻根溯源


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印度音乐的原因吧。


汪清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印度音乐?”

我回忆了一下,我基本就是含糊的说:“我也不知道哎……我就是觉得特别好听。”

然后又被问道:“怎么个好听呀?”

 

其实,一开始,我从没有真的去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好听嘛,不就是个很个人的问题吗。就是感觉,感觉好听,就好听呗。就像有人觉得咖啡很好喝,有人觉得实在是苦的不可思议。

 

但久而久之,我也开始问自己,那为什么我就觉得印度音乐好听呢?一旦我真正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升起来。好像是一种类似渴望的一种感觉。一下子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充满渴慕之情的少年,对爱恋之人却一无所知,只是恍恍惚惚终日在树林里追踪着她的影子、气味和笑语,但却未曾与之会面。


后来我就坐下来,静静思索着,尝试得出一些结论,尝试描绘一下她的容貌。

 

所以你们也可以知道,接下来我的记叙将是非常主观的,也许别人完全不认同我。我尝试将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方式梳理出来。

 

(图为当代最杰出的Tabla大师Zakir Hussain在孟买的音乐会,两位打击乐大师的“对阵”。每年2月我都会去这个音乐节。)


初听印度古典音乐,一定大为此中的绚丽的技术,华丽的鼓点,和机智的即兴所震撼,特别如果是身临现场的话,观看到音乐家的演奏行为,尤其令人振奋。但我觉得其他音乐类型,比如爵士乐,也有毫不逊色的同样的特征。


那为什么印度音乐令我觉得格外好听呢?是有什么更加特别之处呢?有人说,我感觉它很“神秘”。我觉得这还真是一个完全不能表达出确切意思的,但在此处很确切的词。

 

第一:我觉得就最整体的层面来看,传统印度音乐虽然是一种演奏和娱乐,但最终极来说,这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美学的表达。是一种令演奏者和听众对于“美”的一种经验。而这种体验通过乐器、声音、节奏、技术、情绪等等手段作为媒介。就像吃迷幻蘑菇,蘑菇本身不是主体,而蘑菇激发的体验才是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奏家的技巧、人格处于一种谦卑的地位,他们服务于一种美。

 

第二:Tanpura——Drone效果。 Tanpura这个传统的印度音乐,通常有4到5根弦,没有品,只弹奏空弦。这个乐器的作用就是持续制造一种不间断的声音效果,通常的音建立在主音和属音上,但也要根据不同Raga而定。

看到一句很厉害的话,分享一下:

"Of all harmonic devices, it [a drone] is notonly the simplest, but probably also the most fertile". “所有的和声性乐器中, Drone绝不是最简单的,反而是最富饶丰满的。”来源:van derMerwe, Peter (1989). Origins of the Popular Style: TheAntecedents of Twentieth-Century Popular Music, p.65. Oxford: ClarendonPress 

非常赞同!Tanpura制造的一个充满泛音的声域,就像一个神秘的结界,乐器在这个保护场中如泉水般流出来。

 

第三: Meend。 这个是一种在传统印度音乐旋律中最有特征的一种技术。就是从一个音高缓慢或者快速的流动到下一个音高。这种技法在弦乐、弹拨乐中都有。但我觉得,这种技术在人声中的效果最好。或者说,人声在印度音乐旋律方面最有效果。人声具有滑动的能力非器乐能及,在音量上、速度上、运动方式上极度自由。聆听一条旋律中的Meend,就好像音符之间在游动,光影在变幻。

 

因此,我细细思索了一下,我觉得首先吸引我的是这种音乐传达了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人对于美的一种实践和探索的质朴纯粹的追求。在服务于这种“大美”的原则下,用音律raga和节奏tala孕化出的音乐表演艺术,不仅仅体现出非凡的技术,但也必须内化成一种精神力量。


印度人普遍热爱音乐,尊敬音乐家,甚至连对乐器都是特别尊重。绝不会跨过一件乐器。我想他们是领悟了印度音乐的这种力量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