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荒漠中的文化传承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8-20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9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港台的唱片公司,打造了梁静茹、巫启贤、张栋梁、光良等一批让我们误以为是港台歌手的华语明星,他们实则来自外国——马来西亚。

通过《奇葩说》,我们见识到了胡渐彪、颜如晶、陈咏开、颜江瀚这一派马来辩手风采。他们操着一口类似台湾腔的口音的中文驰骋华语辩坛。如果不先看国籍,你也许会疑问:咦?他们来自广东福建香港还是台湾?

  他们是马来西亚华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马来西亚除了水果、丛林就是猴子,要么就是沙滩、夕阳和清真寺,其实,中华元素是大马不可缺少的因子。因为这片土地上,还有我们海外的同胞们。他们说着中文,却不是中国人;他们传承我们丢失的东西,却不被同根同族的我们了解。

  南洋的华人把中国文化保存得很完善,很多时候甚至比中国还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当我们的文化在本土遭受浩劫时,部分南洋华人们为了文化与血脉的传承,曾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南洋华人因为穷,才背井离乡下南洋。中国自古不重视海洋发展,近代的两广、海南和福建许多穷苦的劳工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的风险出海求生,有的还是被"卖猪仔"卖到当地做苦力。

  在异国见到同乡,彼此之间还会问候:"你是几时入番的?"他们靠着中华民族勤劳聪明的特质,成为了当地有声望商贾。几十年后,南洋华人已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土生华人,在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中国人与当地的马来人和土著结合,诞生了东南亚及其具有韵味的娘惹峇峇。

  在饭店里常见的"南洋菜"中,娘惹是菜单上必不可少的名词。号称世界服务最好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姐,着装就为娘惹的传统服饰。这类的华人与中国已经随着时间而疏远,成为当地的特色民族。

  第二种是海峡华人,他们是近代移居海外,完全受着西方教育,不以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感自居。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为代表,同时也以先前奉行反华政策的新加坡为地域代表。这类华人有一种戏称,叫做"香蕉人",因为他们外黄里白。

  海峡华人们,抛开血脉与文化,着重思考着利益与生存。

  新加坡分离马来西亚联邦前,陈嘉庚的叔侄陈六使先生,于新加坡建立了南洋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这所大学还聘请了林语堂先生作为校长。

  南洋大学的建立可不容易,大到新马商界、学界,小到三轮车夫、小贩、舞女和理发师,都先后参加乐捐,义驶,义踏,义卖,义演等活动,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呼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都希望能尽点微薄之力,让自己的后代有机会进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然而,新加坡独立后,为了新国家的发展,李光耀政府废除了所有华文教育,南洋大学强制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部改用英文教学。陈六使先生甚至被李政府剥夺公民权。

  第三种则是传统华人,他们也是近代移居海外,不忘根不忘本,坚持着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建校者陈嘉庚为代表。先前,传统华人国籍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坚持为中国。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宣布新中国否认双重国籍时,他们不得不放弃国籍认同。今天的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就是保有中华文化认同的华人们。在新加坡尚未被迫离开马来西亚联邦时,新加坡华人们大多也是如此。

  厦大里的陈嘉庚先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在华人生根发芽的地方,就一定书声朗朗、庙宇林立。

  传统华人在马来亚对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始终得不到与本地人同等的权利。华人身为外来民族,人口自然是不能超过本地马来人(新加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踢出马来西亚联邦)。

  华人社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受到殖民政府和后来当地政府打压。比如,任何商铺都需要写上马来文再附上中文;公立学校里以马来语教学,华文学校的毕业文凭在马来西亚官方不被承认。更可怕的是,至今的马来西亚也是如此。

  吉隆坡最繁华的唐人街马来文打头

  早年华人善于经商,不把马来亚当作自己的归属地,所以长期以来并未争取政治权力,在马一直是二等公民地位。

  林连玉先生,在马的华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致力于在马争取华人的地位,推崇华文教育。不幸,在抗争中他也被剥夺了公民权。"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此后,他坚持着为华文教育争取权利,联合不少华社开办了华校。老先生临终前道: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这是一个民族,在海外保存的气节。

  华族"族魂"林连玉先生

  由于体制限制,华校毕业的学生们很难在马来西亚找到出路,无法被马国政府承认学历。学校也拿不到政府津贴,全部华社华商出资建设。

  尽管如此,华人们还是愿意把孩子们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接受中文教育,他们会参加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校。孩子们毕业后,很多都会选择前往两岸三地或者西方发展。

  今天,在柔佛州新山有一所华校名为宽柔中学,是马来西亚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华文私校。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马来西亚华人,自诩为一种尴尬的存在。在 体育 赛事上,当李宗伟对上林丹,他们自然为李喝彩,当中国队对上其他国家的对舞,他们可能义不容辞地站在中国队一方。

  新马两地的特色本是结合在一起,由于新加坡国力更强,被世界广泛接受认可,内心鄙视"香蕉人"的马华们,却不被国家与世界所理解。更讽刺的是,某些书店会写上"欧洲文学""印度文学"…"新加坡文学"。反观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在马华先贤的浴血奋战下,无论贫穷与富贵,始终坚守如一,然而里外都不被理解。

  对于身处中国的我们,遇见马华,时常会问道"你是不是来自台湾",或者"中文怎么这么好"。对一个中华文化渗入骨髓的群体提出这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并不够。

  即使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在马来西亚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那些是我们的过去,而我们却并不了解。

  吉隆坡天后宫

  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短短的几个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人华侨的帮助下…"。这些字眼饱含故事,饱含眼泪,饱含鲜血,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我国不可能将马来西亚华人们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浴血奋战的 历史 编入教科书。

  我们哼着梁静茹的《勇气》,看着渐彪飒爽的演讲台风,听着如晶犀利的辩论观点。

  除了感叹他们的才华,也应该感叹马华先贤们的独立又悲壮的华语坚守,他们的存在不应该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鲜为人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