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我来答
永夜116

2022-12-29 · 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又有惊喜不确定
永夜116
采纳数:19384 获赞数:13348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儒教伦理精神。所谓儒教伦理是指儒学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经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与提倡、人文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思与践履,成为一种信仰或准信仰形态的儒家伦理教条。这些教条代表某些绝对的人文价值,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于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人们自觉依循的行为准则和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第二、道家风格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除儒教伦理为其精神主干外,尚有一迷人之表现,这就是一种飘逸潇洒、与世推移的风格气度。它不凝滞于物,不为外在关系所累,推崇玄妙的“道”的精神,以与“道”为一的境界为做人的极致。显然,我们指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精神。第三、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尚无充分体系化和高度自觉的宗教世界观,统治着中国人信仰的是形形色色的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宗法集体主义的传统、儒道对立互补的内在循环,使得中国人发展出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高度重视人伦日用的平实的经验理性,在这种实用的经验理性的笼罩下,不大容易形成极端的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对某种彼岸价值的绝对崇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调和性,逐渐与中国本土儒教伦理、道教追求、宗法政治制度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国化的极致是禅宗。
百度网友775ea096cc3
高粉答主

2022-12-2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万
采纳率:73%
帮助的人:4075万
展开全部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
1
引言

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指把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定的,
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
合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
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通过民族形
式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1]

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革命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化。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辞海》
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广义的层次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层次指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思想、
风俗等。
中国传统文化,
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
果。
[2]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4.1
中国近代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


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就是因为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
1840
年鸦片战争
后,
中国人民经过种种尝试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
中国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4.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哲学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
传统哲学,
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的相通性。
二是以人为本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视人
为万物的中心,
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与马克思主义重
视人、
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是注重实践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特别重视实践,
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观念在中国古代表现在对知行观及其关
系的认识理解上。
四是社会理想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这种追求与马克思主
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虽不是等同意义的社会,
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一个
重要因素,
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精神上存
在着这些相通性,
从而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
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心理基础,为两种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内在依据。

4.3
马克思主义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
它的思维模式、
理论样式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
这些形式与
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作文化改造,
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从而最终为中国文化所消化,
融合于中国文化的血脉当中。
恩格斯
曾强调,
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
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列宁也说:
“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
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
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
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
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与俄国。

[4]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

5.1
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需要扬弃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来全面总结中国传统文化,
还其本来面目,
剔除其糟粕的东西,
提升其优秀的部分,
把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

5.2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以文化系统的整体转换为基本内容,
以文化整合与创造创新为主要方法,
以内
外矛盾的运动变化为根本动力,
以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
史过程。

[5]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时代性的差异;前者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化时代产
生的科学体系;
后者主要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形成的文化传统。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是一个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
而又紧密的联系。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由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的转变。

[6]
毛泽
东曾说: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7]
也就是说,中国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实现的。

6
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
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使得二者能够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载体,
从而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
中国文化逐步走向现代化。
实践证明,
只有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结合,
中国革命、
建设
和改革事业就会顺利进行;
否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的融合时,
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
严重的损失。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源泉、
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正确认识
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直接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问题,因而意义重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