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族舞

是用伞的那种........ 是用伞的那种..... 展开
 我来答
miki08
2009-01-24 · TA获得超过34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如果说“高台”、“地会”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那应该说真正的汉族舞蹈则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
  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履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而“东山之征”即“武功”对边境的靖宁。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见“人物”传)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又“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会典》与《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
  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
  建国以后,舞蹈进入了全盛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现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伊兰回胤
2009-01-24 · TA获得超过22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2万
展开全部
你好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地方舞蹈,例如:秧歌、扇子舞、等等。没有全民性质的。真正全民性质的可能是文革时期的“忠”字舞,但是那个时候也是全面性的也没有规定哪个民族不跳,哪个民族跳。
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提高,把古老的民族舞曲编排成本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来。这样诞生了许多漂亮、好看、艺术价值高的民族舞蹈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9-01-25
展开全部
汉族自己的舞蹈应该是扭秧歌,打腰鼓(跳着冒黄土的那种),耍社火,戏曲了,在没了,汉族西化的一无所有了,到是少数民族保留了很多历史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