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念的困惑
听过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这个理念我很喜欢,可是我有点怀疑,为什么佛教里有等级地位呢,比方说释迦牟尼的地位就比观音、文殊菩萨高,在佛教里面还是有统治与被统治,这岂不是与...
听过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这个理念我很喜欢,可是我有点怀疑,为什么佛教里有等级地位呢,比方说释迦牟尼的地位就比观音、文殊菩萨高,在佛教里面还是有统治与被统治,这岂不是与教义矛盾了。还有佛教在善恶的态度上,宣扬人要为善,这是值得赞成的,但在恶的面前要忍,要柔顺,否定自我克服恶能力的加强,认为一切都是因果导致的,那么我就质疑了,为什么释迦牟尼那些菩萨就可以不受因果法则的束缚,而是站在高处指导人,是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太强了,其他的人能力太弱结果就不一样。如果真是由能力决定,那么人选择柔顺的面对恶,一切都不争取是否错误。
再次,据辩证法的分析,善恶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人、神都应该具备,释迦牟尼等菩萨想也应该含也恶的一面。
自己感想,难免有点过激,但没有侮辱佛教的意思,期有学之士解我不解之惑
感谢大家这么热心的帮助,其中有些解答令我受益颇多。
还有个问题请教有识之士,佛教里面不是有戒痴吗?叫人不要执着一切,可是,如果不是执着,释迦牟尼能成佛正觉吗?释迦牟尼在正觉后提出戒痴,提出戒掉虚妄的追求,虚妄何解?谁又能先知没有产生结果的追求是虚妄的追求呢?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没有正觉前就难道已知放弃国王不当,忽视一国民众现实不度而非要去自我参悟这个执着不虚妄? 展开
再次,据辩证法的分析,善恶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人、神都应该具备,释迦牟尼等菩萨想也应该含也恶的一面。
自己感想,难免有点过激,但没有侮辱佛教的意思,期有学之士解我不解之惑
感谢大家这么热心的帮助,其中有些解答令我受益颇多。
还有个问题请教有识之士,佛教里面不是有戒痴吗?叫人不要执着一切,可是,如果不是执着,释迦牟尼能成佛正觉吗?释迦牟尼在正觉后提出戒痴,提出戒掉虚妄的追求,虚妄何解?谁又能先知没有产生结果的追求是虚妄的追求呢?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没有正觉前就难道已知放弃国王不当,忽视一国民众现实不度而非要去自我参悟这个执着不虚妄? 展开
1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众生平等是实相,因为众生在本体上没有差别。
众生差别是表相,因为业力不同造成各种差别现象。
就像父子,两个都是人,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子的身份是变化的。
如果你相信事物的因果规律,就能理解,佛教也并不是对恶一味的忍让,要不然也不会现忿怒相,佛教也不是不争取,而是不为自己争取,是符合因果规律的顺势而为。佛是不受因果束缚,但是佛不会破坏因果的演进。
辩证法是二元世界的东西,佛法超越一切二元的矛盾对立,所以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没有斗争,没有调和,所以没有生死,没有烦恼,唯有和谐统一的清净常乐。所以善恶在这里是妄想,你把眼光放长远,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善恶,所以善恶都是特定的局部时空中的东西,并不真实。
释迦修行是以执着的心开始的,最后达到离执的解脱,这正是佛法的奇妙之处。所以,佛经说烦恼即菩提。
众生差别是表相,因为业力不同造成各种差别现象。
就像父子,两个都是人,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子的身份是变化的。
如果你相信事物的因果规律,就能理解,佛教也并不是对恶一味的忍让,要不然也不会现忿怒相,佛教也不是不争取,而是不为自己争取,是符合因果规律的顺势而为。佛是不受因果束缚,但是佛不会破坏因果的演进。
辩证法是二元世界的东西,佛法超越一切二元的矛盾对立,所以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没有斗争,没有调和,所以没有生死,没有烦恼,唯有和谐统一的清净常乐。所以善恶在这里是妄想,你把眼光放长远,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善恶,所以善恶都是特定的局部时空中的东西,并不真实。
释迦修行是以执着的心开始的,最后达到离执的解脱,这正是佛法的奇妙之处。所以,佛经说烦恼即菩提。
展开全部
1.佛教里没有等级,只有修行的程度差别。而修行的程度差别并不代表高低,比如你的修行程度比释迦牟尼低的多了,但是你的自性跟他的自性一样那么厉害——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法直接把你“变成”佛,因为你的自性阻止他来度化你。
2.至于善恶,确实是相互依存的;然而既然是相互依存、那就不是绝对存在;既然不是绝对存在,佛教就不主张你太在意它。究竟的说没有善恶,只有行为(业因)导致的效果(业果);你非要分别,佛教的善恶不妨这么讲:一个行为导致你喜欢的果是善,导致你厌恶的果是恶。
3.关于执著——佛自己说过他四十九年说法一字也没说;又说佛法最后也要舍去;又说地狱就是极乐;又说世间既是出世间。你看他执著么?你看他执著的话,恐怕是你自己太执著他的文字了。
注:以上都是一个粗浅佛学人鄙陋见识,仅供参考。
2.至于善恶,确实是相互依存的;然而既然是相互依存、那就不是绝对存在;既然不是绝对存在,佛教就不主张你太在意它。究竟的说没有善恶,只有行为(业因)导致的效果(业果);你非要分别,佛教的善恶不妨这么讲:一个行为导致你喜欢的果是善,导致你厌恶的果是恶。
3.关于执著——佛自己说过他四十九年说法一字也没说;又说佛法最后也要舍去;又说地狱就是极乐;又说世间既是出世间。你看他执著么?你看他执著的话,恐怕是你自己太执著他的文字了。
注:以上都是一个粗浅佛学人鄙陋见识,仅供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比如民主观念,人人平等,但现实中仍旧会因个人不同而导致经历待遇不同,然而这并不是说权利不平等,而是要你自身努力。
众生和佛陀在本质上平等无二,但是在事相上因为修证不同,仍有明显的差距。这正是公平的体现——如果你没有精进不退的修持,那么无法成就圣道。
我要补充的是,佛教没有统治和领导的观念。您这是受到了民间迷信和多神教思想的误导。而圣者本身也无法违逆因果的定则。
能力的不同完全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选择,比如你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却说考试结果不公平,这是很荒谬的。你没有追求真理和救护众生的道心,怎么可能获得超群的智慧和能力呢?
关于相对的观念,我所要说明的是,如果这种相对和对立无法破解,则佛教立教根本没有意义,正是因为佛教本身是脱离一切对立的现象界的方法,才有佛教的立教。另外,有善必有恶是建立在二元论的思想之上,并非宇宙人生之真理,关于如何会有生老病死种种苦难,在佛教有十二因缘的讲解。
痴,是指追求错误的东西,追求证果是善法欲,不能说是愚痴,正因为有智慧,才会去追求解脱,求解脱不是痴。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众生和佛陀在本质上平等无二,但是在事相上因为修证不同,仍有明显的差距。这正是公平的体现——如果你没有精进不退的修持,那么无法成就圣道。
我要补充的是,佛教没有统治和领导的观念。您这是受到了民间迷信和多神教思想的误导。而圣者本身也无法违逆因果的定则。
能力的不同完全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选择,比如你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却说考试结果不公平,这是很荒谬的。你没有追求真理和救护众生的道心,怎么可能获得超群的智慧和能力呢?
关于相对的观念,我所要说明的是,如果这种相对和对立无法破解,则佛教立教根本没有意义,正是因为佛教本身是脱离一切对立的现象界的方法,才有佛教的立教。另外,有善必有恶是建立在二元论的思想之上,并非宇宙人生之真理,关于如何会有生老病死种种苦难,在佛教有十二因缘的讲解。
痴,是指追求错误的东西,追求证果是善法欲,不能说是愚痴,正因为有智慧,才会去追求解脱,求解脱不是痴。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原始佛教教义中只有两种分别,一种是出世间,一种是世间。菩萨在原始教义中只是凡夫,但授记成为未来佛罢了,但在未成佛之前,菩萨只是凡夫。 出世间是指走向解脱之道的人。所以不是佛陀高过菩萨,而是菩萨是凡夫,并非解脱者。这不是能力来决定的高低,而是是否走向解脱之道来决定的。
佛陀和阿拉汉已经超越了善恶,‘业’已经无法束缚他们,‘生死’已经无法困扰他们。
‘痴’是要了断的,但必须要按照次第来走。执着一词是用在还未成为解脱者的时候,成为解脱者后就不再执着。 这是从执着走向不执著的路。但不可以从结果来反驳之前的过程,这是不合理的。 还没有走上山顶,如何知道之前的路是否适当呢?一个人要走上山顶,而走上山顶后所看到的和在山路上看到的是否会是一样呢? 这是不可能的。佛陀上了山顶后,告诉我们如何上山,但是否上山就要看我们怎么走了。
从佛陀的角度来看,这些叫做执着,虚妄,这是山顶上的人所看到的。但山下的人就未必看得到。‘求’尚且未必得,但‘不求’岂能‘得’?如果佛陀没有追求,那么佛陀如何能‘得’? 佛陀告诉我们这条路的最终是什么,但却不能说这条路是虚妄的。如果这条路是虚妄的,那么如何走呢?佛陀所找到的是一种在虚妄之中,真实的路。 在执着当中,‘放下’的路。
不要被虚妄以及执着这两个名词搞得不分清楚了。不要把词汇的意义无限放大以及扩大,这只会堕入文字游戏罢了。 实际上,您自己走走看就知道佛陀在说什么了。在外观看,看几辈子都是无用的。
佛陀和阿拉汉已经超越了善恶,‘业’已经无法束缚他们,‘生死’已经无法困扰他们。
‘痴’是要了断的,但必须要按照次第来走。执着一词是用在还未成为解脱者的时候,成为解脱者后就不再执着。 这是从执着走向不执著的路。但不可以从结果来反驳之前的过程,这是不合理的。 还没有走上山顶,如何知道之前的路是否适当呢?一个人要走上山顶,而走上山顶后所看到的和在山路上看到的是否会是一样呢? 这是不可能的。佛陀上了山顶后,告诉我们如何上山,但是否上山就要看我们怎么走了。
从佛陀的角度来看,这些叫做执着,虚妄,这是山顶上的人所看到的。但山下的人就未必看得到。‘求’尚且未必得,但‘不求’岂能‘得’?如果佛陀没有追求,那么佛陀如何能‘得’? 佛陀告诉我们这条路的最终是什么,但却不能说这条路是虚妄的。如果这条路是虚妄的,那么如何走呢?佛陀所找到的是一种在虚妄之中,真实的路。 在执着当中,‘放下’的路。
不要被虚妄以及执着这两个名词搞得不分清楚了。不要把词汇的意义无限放大以及扩大,这只会堕入文字游戏罢了。 实际上,您自己走走看就知道佛陀在说什么了。在外观看,看几辈子都是无用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完全不懂,佛是众生平等,无论什么地位和什么种类的人都一样爱护,没有仗势欺人,没有去分别他们的地位,无论是人或动物或其他有知觉的都是众生,无论大小或种类地位,生命都一样宝贵,重要,我们都应该尽力去爱护,尊重众生活着的权利.佛祖是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领悟真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领悟真理的方法,我们是学生,难道学生不应该尊敬这位老师吗?何来高高在上.你看到孔子的学生有多尊敬孔子吗?
佛教是重在领悟真理和智慧,而不是盲从.要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佛教是重在领悟真理和智慧,而不是盲从.要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