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是呼和浩特,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誉为“中国乳都”,荣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
呼和浩特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4.6万,蒙古族人口26.7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扩展资料:
呼和浩特的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千米,在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唐代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河套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
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
1368年(洪武元年),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九大塞王辖区。
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河套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1457-1464)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河套,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
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时,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
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参考资料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青城概况
2013-11-05
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青城的文物古迹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二龙山戏楼,闯王墓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19处古民居四合院等;民俗活动有西厢小调,隍爷出府,柴山,英雄武鼓等;自然景观有小河漂流,百年梨圆.东滩菏塘,千亩稻田等.
近年来,青城镇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精心打造黄河千年古镇,力争将青城建成集古镇欣赏,休闲娱乐,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和浩特市,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全市共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为3446100人。2020年,呼和浩特生产总值2800.7亿元,同比增长0.2%。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1、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下辖镇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是四川省都江堰市下辖镇
都江堰市青城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一一青城山,全镇幅员面积21.3平方公里,总人口1.68万人,失地农民3098人.现有五里、石桥、太田、靖智、香花、万安、芒城、飞龙、桃花9个行政村、一个场镇居民委员会,集镇面积1.8平方公里,中心村2个。年平均气温18℃,境内融山、水、田、园、林、坝为一体,水、电、路、气、讯和光纤电视等设施齐备,最适宜于旅游、度假、娱乐和高科技开发。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3661万元,比2002年增长12.80%;国内生产总值达15880万元,比2002年增20.49%;实现,工业增加值5454万元,比2002年增长)4.58%:国税入库505万元,比2002年增长29.95%,地税入库1.56万元, 比2002年增长63.52%;财政收入达751万元,比2002年增长9.96%;粮食总产量达5391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8元,综合目标考核和党建目标考核均列全市第一名。
3、是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下辖镇
青城镇位于高青县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
青城镇历史悠久,唐朝时为青平镇,1233年(金天兴二年)始置青城县,为县治。1333年(元元统元年)筑城池。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增设瓮城。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城中建文昌阁。1950年,四门被拆除,城墙被附近群众取土拆除。1950~1952年,为高青县委、县政府驻地。著名历史人物有明代工部尚书杨梦衮、监察御史于华衮(又名于二堂),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史文彬等。
4、是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下辖镇
青城镇位于和顺县东北端,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2933户,9139口人。镇政府所在地青城村距县城45公里。
青城镇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本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东俯河北省邢台县,西北与昔阳县皋落镇、水峪乡为邻,南面与本县松烟镇接壤。出省路范圪线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大东线至西与范圪线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发展商贸流通具有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