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园林史》的学习,谈谈你对园林的理解?不少于800字,求解
1个回答
2016-01-03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骑马舞ok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采纳数:1070
获赞数:17959
1995年起在电力部门工作,2000年,自学心理咨询专业,多年从事心理咨询。2014年加盟山西启迪心理咨询公司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传承与发展几乎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在当代也一直面临这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时点滴学习心得的总结,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对园林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谈传承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先认识它的历史,只有先谦逊认真地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园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人与具体地块的关系,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简单的说,作品要好用、好看和经济。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末期的“囿”,是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之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囿”的生产经营目的逐渐消退,从三代的模拟自然山水,历经秦汉的以“崇尚自然”为主题的人工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的苑囿,逐步过渡到唐宋文人的写意山水园林并成为古典园林的顶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私人领域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所涉及的领域,并非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更勿论城市的“名片”、“客厅”云云了。如今,各地提出的兴建“园林山水城市”的之类城市建设目标,园林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成了普通市民,园林也开始有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但值得提出的是,园林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设计园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亦不是仅仅设计作品本身,而要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向。
虽然当代的园林的意义和作用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人的设计方法和里面蕴含的思想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艺术:先民的选址造城理念;大禹、李冰父子通过水系梳理来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各民族的开垦艺术,造田,灌田,种植艺术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存的艺术。
这里要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象,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只有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北大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岐江公园”、“稻田大学”、“红飘带”等作品在国际景观设计界屡屡获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优秀的设计既是现代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接下来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前面谈的传承问题,其目的还在发展。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对历史进行传承,更不应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任何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最基本的原则。
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的发展问题。满足今天人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今天的材料,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兴趣和观念,这样的作品就是积极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作品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必须要给园林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由一些人或一些团体给园林制定出所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项目也是不同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每个项目该如何做,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无论将园林看作是艺术还是看作是科学,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同的设计师会有对园林的不同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的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
下面谈谈古典园林在当今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古典园林要发展,首先要切实地审视古典园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成分。中国园林的传统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
首先,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太过含蓄之嫌。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从适合当代的发展方面看,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特别是当园林设计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时,传统园林在表达上的深奥甚至晦涩将不适应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导游的详细解说,大部分游客游览完苏州园林都将败兴而归,而城市园林中的导游是普适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机器,他们主导着社会的思潮和意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他们保守、忍让、退缩、明哲保身,不能也不愿直面人生和现实,胸中愤懑只在山石沟壑、花鸟虫鱼等意象中去排遣。如果中国园林在今天仍然继承这样一种逃避现实,淡漠人生的传统,将无法为其发展确立生长点,只会使其走向进一步的精神孱弱。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应该是有力量、豪壮、刚健的,也许可以从汉唐园林中找到这种豪气凌云、自信、自强,具有不可遏制的民族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传统,并与今天所处的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的精神相一致。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园林史》(第二版)的第八章总结性的文字里说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现代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读到老先生的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感叹,感叹其高远与先知先觉;不禁叫人拍案,一位老前辈竟然有一颗如此蓬勃向上、创新求真的心;不禁叫人醒悟,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能再沉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唯西方景观设计而马首是瞻,我们设计园林、建设园林城市是要关怀大众和广大的土地。
当代,我们面临的紧迫挑战是什么?是生存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城市化的问题。总之,是如何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是过去的游山玩水问题。不要再流恋士大夫的诗情画意了,不要再陶醉在花前月下的小桥流水了,我们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的问题。中国古典的风景和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贵族文化。而当代,我们要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当代园林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园林设计要为其使用者——人民服务。
首先谈传承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先认识它的历史,只有先谦逊认真地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园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人与具体地块的关系,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简单的说,作品要好用、好看和经济。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末期的“囿”,是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之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囿”的生产经营目的逐渐消退,从三代的模拟自然山水,历经秦汉的以“崇尚自然”为主题的人工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的苑囿,逐步过渡到唐宋文人的写意山水园林并成为古典园林的顶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私人领域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所涉及的领域,并非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更勿论城市的“名片”、“客厅”云云了。如今,各地提出的兴建“园林山水城市”的之类城市建设目标,园林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成了普通市民,园林也开始有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但值得提出的是,园林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设计园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亦不是仅仅设计作品本身,而要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向。
虽然当代的园林的意义和作用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人的设计方法和里面蕴含的思想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艺术:先民的选址造城理念;大禹、李冰父子通过水系梳理来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各民族的开垦艺术,造田,灌田,种植艺术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存的艺术。
这里要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象,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只有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北大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岐江公园”、“稻田大学”、“红飘带”等作品在国际景观设计界屡屡获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优秀的设计既是现代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接下来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前面谈的传承问题,其目的还在发展。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对历史进行传承,更不应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任何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最基本的原则。
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的发展问题。满足今天人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今天的材料,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兴趣和观念,这样的作品就是积极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作品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必须要给园林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由一些人或一些团体给园林制定出所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项目也是不同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每个项目该如何做,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无论将园林看作是艺术还是看作是科学,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同的设计师会有对园林的不同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的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
下面谈谈古典园林在当今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古典园林要发展,首先要切实地审视古典园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成分。中国园林的传统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
首先,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太过含蓄之嫌。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从适合当代的发展方面看,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特别是当园林设计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时,传统园林在表达上的深奥甚至晦涩将不适应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导游的详细解说,大部分游客游览完苏州园林都将败兴而归,而城市园林中的导游是普适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机器,他们主导着社会的思潮和意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他们保守、忍让、退缩、明哲保身,不能也不愿直面人生和现实,胸中愤懑只在山石沟壑、花鸟虫鱼等意象中去排遣。如果中国园林在今天仍然继承这样一种逃避现实,淡漠人生的传统,将无法为其发展确立生长点,只会使其走向进一步的精神孱弱。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应该是有力量、豪壮、刚健的,也许可以从汉唐园林中找到这种豪气凌云、自信、自强,具有不可遏制的民族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传统,并与今天所处的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的精神相一致。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园林史》(第二版)的第八章总结性的文字里说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现代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读到老先生的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感叹,感叹其高远与先知先觉;不禁叫人拍案,一位老前辈竟然有一颗如此蓬勃向上、创新求真的心;不禁叫人醒悟,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能再沉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唯西方景观设计而马首是瞻,我们设计园林、建设园林城市是要关怀大众和广大的土地。
当代,我们面临的紧迫挑战是什么?是生存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城市化的问题。总之,是如何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是过去的游山玩水问题。不要再流恋士大夫的诗情画意了,不要再陶醉在花前月下的小桥流水了,我们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的问题。中国古典的风景和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贵族文化。而当代,我们要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当代园林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园林设计要为其使用者——人民服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