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领域
建所50余年来,研究所围绕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基础测绘、航天与军事测绘保障、环境与灾害监测以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环境和地理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独特的学科特色,为国家测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研究所发起并参与完成了第一代国家重力网和国家天文大地网及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国家天文基本点网的建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颗远程导弹发射提供了重要的测绘保障,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嘉奖;提出了拟稳平差和抗差估计的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发展了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及重力场高空赋值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项。自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海洋重力仪,精度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在大地测量学与环境科学交叉领域,围绕洪涝灾害防治、湿地保护、水环境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国家和湖北省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1978年研究所恢复重建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攻关计划、支撑计划,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杰青、重点、重大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地方企业项目等。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技奖10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专利授权8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有关数据截至2015年12月)
目前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体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及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和迁移、大地测量在空间技术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和湿地演化与修复等方面。研究所现拥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和“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与高校和兄弟研究所合建“国家GPS工程中心”等机构。
拥有国际一流高精度观测设备:包括各类陆地绝对和相对重力仪、海洋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GPS接收机、原子频标系统、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