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勇敢,
让她收获了新闻真实的温度,
直面那些病人后,
她也终于理解了
恩师所说的媒体人的使命。
她说:
"我摸着血管,
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
活着就是活着。
在所有的灾难中,
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就这样,
在死神的镰刀下,
柴静成功完成了,
《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
接下来的十年央视生涯,
从《新闻调查》到《面对面》,
再到《看见》,
柴静成了央视的台柱子之一。
03
柴静比其他人更用功,
她将每一个选题,
每一段国内外采访的对话都打印下来。
每一个嘉宾,
她都会提前很久就做好联系的准备。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恩师陈虻对她说,
想当好尽职尽责的媒体人,
就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
十年间,
柴静在生死之间徘徊游走,
镜头底下被她记录的包括
汶川地震、矿难现场、
征地拆迁、家庭暴力等热点事件,
都迅速得到了关注。
这个过程中,
她收获的最大的感受就是,
抛开所有的新闻热点,
这些处于舆论漩涡之中的人物,
他们其实与我们无异,
也是一个具体的人。
人性两个字润物无声地浸沁着她的内心,
并在那里聚成了一片巨大的湖。
2013年7月,
《看见》停播后,
柴静也离开了央视。
她把在央视的十年经历
记录成实体书《看见》,
并出版发售,
那时候几乎人人一本,
成了年度最畅销书籍。
书里记录了她十年间的反思,
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十年变迁,
用柴静自己的话说: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
不断犯错、不断推翻、
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
事实和因果,
一个国家由人构成,
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
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04
2014年离开央视后,
柴静的身份变成了一位母亲。
不幸的是,
女儿还没出世就患上了肿瘤,
一出生就要接受手术。
而病因是因为一年前
中国那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的大雾霾。
那时候她置身其中,
却和大多数的人一样浑然不觉,
只是嗓子难受,
咳得睡不着。
成为一名母亲之后,
柴静说,
"以前你可以不去在意,
但当你要开始对怀里这个生命负责后
就不一样了。"
视频部分截图
▼
女儿所面临的悲剧,
让柴静想到了自己漆黑黑的童年,
也想到了她曾经采访一位小女孩时,
女孩那天真的眼神和童稚的语言。
在那个时刻,
她感受到的是深刻的无辜,
这一切不该是孩子所承受的。
于是她开始调查,
她必须让女儿,
也让所有人知道,
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来?
我们能怎么办?
一年中,
柴静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
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
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
最后形成一部纪录片。
这前前后后共计花费的一百万人民币,
是柴静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一年奔波最终成型的《穹顶之下》,
不仅凝聚了
她多年的采访经验和对新闻的敏锐度,
更是几乎耗尽她所有的身家和人脉。
短短的103分钟里,
柴静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
还是试图让我们和她感同身受。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出人意料,
但好像又在意料之中。
从全民话题到非议,
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只用了六天时间。
随之而来的,
是方舟子的斥责,
网友们的谩骂、质疑、批评等等。
所有人都踩着《穹顶之下》的尸体,
在恶意揣测的言论中享受着病态的快感,
他们哪里会注意到,
柴静手里紧攥着演讲稿的一角,
上面写着:
"我已经不再是记者了,
我早就是当事人了!"
虽然如今的环境已不再是浓雾锁楼,
国家和环境局开始严控污染,
人民也逐渐关注空气质量,
但是!
那个曾向雾霾及其背后黑手宣战的柴静,
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了...
柴静曾这样描述崔永元,
在这个时代里,
他是唯一醒着的人。
今天我们也想用这句话来描述柴静。
如果柴静没有曝光黑心企业、
没有自费调查环境污染、
凭借她的努力和天资,
她本可以在央视继续发光,
可是柴静选择放弃。
她用自己的前程和安逸的生活做交换,
向黑暗奋力搏斗,
只因为她看到了真相,
她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漠视。
也许三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才理解了当初柴静的那句话,
她不再是记者,
我们也不再是看客。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尽管柴静已淡出公众视野,
但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永不消退。
我们必须记得,
在中国还有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媒体人,
在为人民孤独的追逐着真相。
毕竟,
"穹顶之下"
我们都是当事人。
谁也逃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