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诞生哲学吗?

 我来答
发如青缎
2020-11-16 · TA获得超过11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82
展开全部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可以说:“道家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古代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近代引入并发展了西方哲学,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学者,则力图让中国传统哲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中岁慎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儒道相辅相成。

宋代儒学的发展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心学

明代心学大师陈白沙薯搜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陈白沙学以“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他所说的“自然”,即万事万物朴素的、本然的、无任何负累的、绝对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他要求人们善于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去体认“本心”。他极力倡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 

宋明心学始于陆九渊,中经陈白沙,到王阳明集大成  。明朝中叶,王阳明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湛若水所创立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的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湛若水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纠正其师学说过于倾向内省等缺失,倡导“合内外”之学等。所谓“随处”是指“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在他看来,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体会、实践心中的天理。

清朝

理学在清初以后走入空谈,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以学术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读了崔蔚林的文章,说“岸然自负为儒者”实在“可鄙”。又说: “伊以道学自居,然所谓道学未必是实。闻其居乡亦不甚好”。康熙说“今视汉宫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他曾说:“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即便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颁布诏令,规定朱熹成为孔庙十哲之一,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学术。

近现代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反复研习传统数雀历哲学的一脉,以传统哲学为本,赋予新的现实意义。

“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指马克思哲学。希望用外来文化,重新定义中国的一切,把旧的传统葬送在一个时代。

中研普华
2023-10-12 广告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一个以整合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研究机构,同时也直属梦丽啦国际集团。研究院以梦丽啦国际集团、综极网络科技+文化产权...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研普华提供
小宇哥看社会

2020-11-20 · TA获得超过23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24
采纳率:24%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中国确实是有诞生哲学的,在大明王朝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橘葡学姐
2020-11-23 · 专注大中小教育。。。
橘葡学姐
采纳数:69 获赞数:175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有诞生哲学,因为西方很多的哲学都是根据中国的文化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路年0X
2020-11-20 · TA获得超过1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肯定是诞生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之学就是哲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为国学哲学
2022-03-22 · 聚古今之智,集中西之长振兴国学,光大哲学
无为国学哲学
采纳数:318 获赞数:37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哲学杂谈》 

哲学与道学

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天道与人道合称源道。

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

至于“哲档乎穗学”,思来想去,我也无法给出完美的定义,姑且理解为:对天道及人较为深入的领悟与认识。显然,道学与哲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所以,中国的哲学,比较务实,功利性明显;其主要内容,便是对天人之际顷冲与为人处世的探讨。

此外,中国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是其它文化无法企及的。由于先哲对阴阳之理,有着深入的领悟,所以思考问题,更为透彻。因而,中国的哲学,更显高深;也需要很高的智慧,方能理解。

因为透彻,所以古代的圣贤,思考问题时,直抵根本,而无凝滞于细枝末节。斯人分析哲学问题,往往由内向外拓展,如同炸鞭炮。在旁人看来,其思想由于缺乏理性,而更为深奥难懂——最典型的,当数道家对天道的阐述。

 

浅谈西方哲学

对于西方哲学,鄙人涉猎甚少,只能谈谈肤浅的印象。

所谓的“西方”,并不局限于西欧,也包含以西欧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且,整体而言,西方更为注重“独立”与“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显丰富多彩。

在我看来,西方哲学,多元化与学术性明显。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智者,对天道与人的思考,更为广博、繁琐。但是,斯人难以直抵核心,因而常常由表及里探究,如同剥洋葱。

所以,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富有理性,易于理解;也各具特色,万紫千红,且常常文辞冗长。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讨各种哲学问题,而不大关心实用与否;恨不得将“人”拿来“解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

 

浅谈哲学之未来

在近现代,中西方哲学,似乎都发展乏力。

如今的哲学家,思想之高深,远不及中国的圣贤;思维之宽广,也难以逾越西方的先哲。所以,斯人要么靠研究前人的著作而立身,要么凭后者忽视的细微补丁而成名。

如果没有能够比肩前人且自成体系的名家,日后的哲学,必将停滞不前——与物质遗产一样,若不能继往开来,精神遗产虽可代代相传,却会渐渐减损。

若是立志于在哲学上功成名就,最现实的路径,便是中西合璧——将中国哲学的高深,与西方哲学的宽广,两相融合。当然,前提是,要有很高的智慧——而这智慧,源于道德。

 

看待哲学

如果知晓哲学包含人道学,那么:应该不会有人,再去质疑前者的意义。哲学的终极意义,便是助人获得最高的智慧与幸福;当然,对常人而言,其最大的价值,便是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若中国的读者,将国学经典视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学奉为珍宝,甚至尽心竭力地研究后者——即便收获再多,也不过是给哲学家行卜提鞋的佣人,终究上不得台面。

再者,西方哲学山头林立,思想复杂,篇幅巨长;若对于世事人生,没有深刻而正确的感悟,则缺乏强大的思辨能力,容易在浩瀚的烟海里迷失自己。

须知优秀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道德家。若哲人道不高,德不厚,智必不达;便是声名再大,著作再多,也不过是二流货色,必为有识之士所轻视。

此外,以吾愚见,若跻身为哲学家之后,斯人尚不能与幸福相伴,甚至常和痛苦为邻——其作品,不看也罢;便是想去了解,也无须深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