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 我来答
你即来5344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678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07万
展开全部

  导语:孩子比我们经历和感觉过的东西要少的太多太多了,没有感觉过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或是抽象的东西,只有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比我们成人能靠理解来记忆来的还要困难。我们成人记不住,忘记了,我们不会惩罚、批评自己吧?那也请不要再责怪孩子,请像对待自己那样宽容和有耐心的对待孩子,给孩子时间,别着急,让孩子慢慢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认为打骂完孩子后只要哄好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大误区。孩子在被打骂完之后,表面上哄好没事了,实际上他被打骂的感觉永远地存留在潜意识里,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成年以后总是出现一种紧张、焦虑、自悲、情绪低落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骂时的一个恶性“心锚”留在潜意识里,构成了他现在的潜意识性格。一旦有相同的环境因素触发的时候,便会诱导出他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恐惧、焦虑,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锚”。

  孩子在七岁之前很难搞清楚为什么会被打骂,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经历,他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待遇。如果父母破坏性地打骂完孩子,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难再调整过来。孩子的天性是讨好父母,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给他带来快乐,又能获得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他才会积极地去做;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认或受到批评,他的生理就会发生反应,神经系统开始僵硬,表现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既做不好,也学不会。

  人的思考模式是联想运作,人脑中的任何两件事都可能形成联系。童年所受到的伤害会永远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二、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养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初生时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小动物。”要培养成人须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如果在教育“人化”过程中,作为人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教导和正常的精神供氧,而总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来让孩子“人化”,这样便走进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最后孩子人化的过程就不完善。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父亲粗暴的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一个残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部分家长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来说父母们认为此时此刻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这一点没错,关键是学习什么?怎么学?如果孩子的兴趣、潜能被开发出来的话,学习将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反之,孩子是在被父母强迫和高压下机械地学习,那对孩子来讲学习就是一种灾难,太痛苦了。

  三、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让孩子多多参与家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温暧,因此孩子学会了感恩。如果家庭没有温暖的话,没有人会对父母感恩。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让父母高兴,理解父母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父母创造财富越大,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

  四、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惟一方法

  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告诉你这一点是不对的。因为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不用批评的方法改掉孩子的缺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孩子的成长是在优点被确认并且逐渐放大,进而替代了他的缺点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被确定而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如果父母的批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向孩子本身,那么孩子会改正他的缺点。否则孩子会感觉自我价值受到伤害,感觉自己是低劣的,无能的。这样他不但不会改掉缺点反而会愈演愈烈,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所以,批评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用不好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五、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确认、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

  孩子的天性是要讨父母喜欢,对于孩子的真实行为父母给以确认、鼓励和表扬是建立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关键,会激起孩子更向上发展。

  只有在孩子没有做到相应的程度时,家长便用虚伪并且夸大的语言虚情假意地去表扬孩子,这时才会导致孩子不知深浅,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或者时间长了他根本就不信你这一套了。

  所以,表扬孩子的行为并不必然会导致骄傲,关键是如何表扬!

  六、认为学习过度会累坏人,用脑过度会伤身

  我们的教育是被动式、填鸭式、强迫式的教育。我们家长也这样做,才会使孩子觉得课业量大。如果我们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那他们学习起来会很轻松。

  根据脑科学研究,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良性情绪下学习,他是不会受到伤害或感觉痛苦的。对学习来说这是没有因果联系的,我们无法改变外面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所以,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很容易轻松的事,他的潜能是无限的。他才会毫不费力地去学习,不需家长做多少事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工作量是一个心理的量,如果心理上一个尺度被超过原先的尺度,就会感到累。人的心理和智商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取决于他的心境,看他们怀着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心境去学习。

  现在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的潜能开发已经推到零岁,早期研究认为的从七岁教育做人,智能开发的观点已经不适用。实际上现在教育已经提前到胎教,在人零至三岁时是语言黄金期,这时把几种语言输入孩子脑中,他并不会全部记到潜意识里,但到七八岁时学习语言会特别顺畅,错过这个黄金期再学习语言要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七、有条件地爱孩子

  我们教育孩子时总说的语句:你要好好学习,我就会给你什么什么,就会怎么怎么样。只有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家长才会给相应的条件,这叫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会直接导致孩子根本学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我的行为是为了换取你的那个条件而做,如果一个人是在有条件的环境中长大的,它的自我价值根本就确立不起来。当父母无条件地爱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被爱的,我们才会产生安全感,产生自我价值感。

  八、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

  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恰恰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太缺乏耐心。

  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一个生活技能记住,请回忆一下马迪?金的诗。孩子们太弱小无法反抗就会记在心灵里,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过,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有逆反心理是件好事,它说明孩子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跟你战斗。他不问你的话对错,他采取的对策是对你所说的'话一概对抗,这叫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说明他有自尊心,如果一个人自尊心被伤害,没有逆反心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玩世不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表面应付,实际不听;另一种是没皮没脸,一旦自尊心伤害,说什么都没用。

  自尊心是精神人的极点,要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真正的人,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美国大教育家说过:“教育无小事。”所以说,只教一次就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经过反复行为,被鼓励,被确认,才学会最初的生活技能的。除了吃饭之外,其它生活技能都是要学来的。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九、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然成长

  有些家长太忙,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自然成长。有种理论说孩子在自然状态成长是最好的,实际并非如此。

  一个人的潜意识,它无时无刻不在运作。它把所有的周边信息接纳进去,要不进行教育,孩子会按照自己在周边环境中所采集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最初对世界认识。如果最基本的做人观念,最基本道理不通过行为,对孩子在脑海中进行确认,他是没有办法学会的。

  有些家长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教育孩子这是非常荒谬的。在孩子心中,每一代人激发点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按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找出生存环境,找出他的生命的积极条件。每个人的激发点不同,对生命的体验也不同,我的教育思想是一定要把孩子当人,不能当动物或机器,这是一个根本点。要看他所处的环境,让他怎么成长。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曾经激励过我们的故事就能激发现代的孩子,这是完全错误的。美国每一代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时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把做人的根本价值、根本规则贯输到孩子的脑海中。按照孩子的世界,按照孩子的激发点,把孩子激励起来。所以,教育孩子根本的黄金定律是引发主动情绪。如没激发出来而用强迫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放任不管孩子有可能顺其自然无法控制。孩子大脑中的信念及形成的观念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你发现孩子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时就为时已晚。

  观念一旦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接受一个新观念,而是放弃头脑中已形成的旧观念。

  十、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输不起

  这是因为许多家长自己有过个人奋斗的历程,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能更进一步。动机是良性的,也搭上了许多辛苦。令人可悲的是家长们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铸造了孩子一生的悲剧,原因就在于输不起。如果没有对孩子的刻责批评,孩子可能会好得多。

  如果孩子父母中有一个良性供氧者的话,不会形成大的偏差,只是动力不足。如果双方都是良性供氧源,孩子成为天才是很容易的。如果父母有输不起的思想怕孩子失败,怕孩子竞争不上去,怕孩子将来变坏,正是父母怕的心理把孩子推向父母所希望的相反方向。更甚者,正是父母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了万丈深渊。

  十一、用别人孩子的成绩跟自己孩子比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试图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取得成绩来和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励孩子。这样做其实是大错而特错。这样只会一次又一次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精神。让孩子永远会记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各位家长一定不要滥用比较。

  我们所说的误区,实际上就是陷阱,我们用通常的错误方法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希望中的相反的孩子。卢梭说过一句天才的话:“父母费了太多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可谓经典名言,家长们应该牢记,并赶快觉醒吧!

  十二、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这种观点是影响我们最深刻的民族垃圾。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剧。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在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对方是个比我更强大的个体,供我吃穿——导致支配;另一种奴役,对方是奴隶主,它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

  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溺爱型: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是孩子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而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甚至有的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去邻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 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放任型:

  这也是种不负责任的家教方式。家长把孩子当成成人,遵从“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管教方式,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爱好、学业等一概不闻不问,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孩子也是极易误入歧途甚至锒铛入狱的。

  粗暴型:

  这种靠高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是愚蠢低效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犯了过错,乃至对家长稍有不从,就大加训斥,甚至拳脚相加。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生活压抑,一旦他们找到一种释放心灵的途径也极易沉迷不返。

  包办型: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全部劳动。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高中的大姑娘小伙子还得家人替他(她)洗衣服。久而久子孩子就觉得被人为他服务是很自然的,也就心安理得了,这种孩子往往缺乏感恩和爱护别人的心,也容易养成他们懒惰的习惯。

  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有很多人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许多名校毕业生现在也难以适应社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说明,常做家务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应对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剥夺了孩子做家务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爱就可以当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并非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