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科学的对待抑郁症?
怎么科学的对待抑郁症?
如何科学的对待抑郁症?
抑郁症如此令人痛苦,抑郁症患者如此绝望,那该怎么科学地对待抑郁症呢?
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一种疾病,抑郁症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患者生不如死
二是真会去死,即自杀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是一个严峻课题。许多人不懂抑郁症,仅有良好意愿,瞎出主意,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事与愿违。
我从个人经历出发,给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要积极寻求治疗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抑郁症必须治疗。许多患者的亲朋好友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情感问题,只要谈谈话,疏导疏导,“打开心结”,就能“走出来”。这实在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至于患者本人,得了抑郁症,起先不自知;捱了很多时日,才会犹犹豫豫走上求治之路。那时他心理准备不足,当医生告诉他,疗程很长,至少半年以上,甚至两年、三年,还要不断复诊、复查,他就会畏难、绝望、抗拒,经常不能坚持治疗,最终酿成悲剧。
据一项调查,中国有62.9%的抑郁症患者从未就医,只有10%的患者接受过正规的药物治疗。
一旦走上漫漫治疗长途,就会有亲朋好友来出主意,提出无数建议:西医、中医、心理、针灸、瑜伽、灵修、念咒,等等。
到底哪一种有效?
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西医的疗效最为确切;心理疗法应该有效,但受很多条件限制,较难把握;中医是否有效,尚未得到科学验证。至于练功、灵修、瑜伽、念咒之类,基本不靠谱。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不要犹豫,立刻去看西医;根据自己的病情程度,请医生决定,是吃西药,还是看心理医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抑郁症早期,时间就是生命。
其次 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最关键的是判断患者何时最有可能自杀
自杀分三个步骤: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实施。几乎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意念和企图,但要走到实施这一步,还需要客观条件。
依据抑郁症临床症状表现,医学上把抑郁症分类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抑郁症患者
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容易疲劳,多思多虑,自卑消极,无缘无故出现多种躯体不适。
到了中度
还会追加脑功能阻滞和精神运动性阻滞,患者感到自己大脑思维功能、行动功能和社会功能下降,不敢见人,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到了重度
患者情绪极为抑郁,已无法感知喜怒哀乐,思维动作严重迟缓,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严重者可呈木僵状态。一天之内,经常不言不语,不动不吃。
那么,是不是重度抑郁症自杀危险最大?
不是。
这正是抑郁症的独特之处: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 真正的重度患者不会自杀。
原因为,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
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 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干预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一旦出现闪失,后悔莫及!
曾经有一个患者家属找到我说,病人吃药一个月,一直无效,最近拒绝吃药,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我立刻意识到,患者有力气闹,可能药要见效了。我叮嘱家属,由他闹,不用劝解,只需做好两件事:一是督促他每天吃药,一粒不能少;二是把家里的阳台、窗户封好,寸步不离人。又过了几天,家属告诉我,他病好了。
意志比较坚强的患者,则要有自我拯救意识
自杀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仅靠意志难以抵抗自杀的冲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一般来说,割脉疼痛,服毒寻药不易,投河水面难觅,自缢程序太复杂。只有跳楼,简单易行。所以,一定要让自己远离高处,以防一跃而下的冲动。只要死不那么容易,自杀冲动就会再而衰、三而竭。
一位患者病愈后告诉我,他曾经准备跳楼自杀,可是阳台封得太紧,使劲推了几下,推不开,沮丧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没死成。过了这个劲,也就不想死了。
在一天之中,抑郁症患者多在凌晨自杀。这是因为患者的情绪变化晨重晚轻。患者往往早醒,那时情绪最为低落,想到漫长痛苦的一天即将开始,不知何时才是尽头,自杀的念头就会蜂拥而至。
抑郁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哈佛研究表明: 抑郁的人们都容易走神,培养专注力是打败抑郁的关键。
想想你曾经不开心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不开心是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你遇上了难以解决的难题,或是你得不到你想要或需要的东西。可能你自己认为这些外部的因素是不开心的原因。
我们经常认为抑郁是我们自己的原因——糟糕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不开心,如果生活环境改善的话,那么我们会更容易开心。但实际证明: 环境不是造成我们开心痛苦与否的原因。
最近哈佛的一个研究表明分心走神是痛苦的直接原因。研究期间发现能够专注于任务的人比总是走神的人要开心的多。
这个研究似乎证实了佛学以及先贤圣人长久以来一直教导人们的信念:心念乱动会带来痛苦和身心障碍,幸福的关键在于内部的定心,而不是改变生活的外在条件。
然而这个研究最惊心的部分是: 痛苦并不仅仅是因为胡思乱想想到不愉快的事情。研究显示人们即使是走神想到平常或是高兴的事情,也不如专注的人开心。
研究中要求参与者专注于某项活动。结果发现即使只是单调无聊的工作,只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关注于当下,也会开心的多。试验得出了结果:如果经常走神的话(很多人往往每天一整天都处于走神状态),会大大降低幸福感。
幸福是活在当下
这个研究只是证明了40多年来做的关于冥想和专注力试验得出的结论。
契克森米哈对心流的描述是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这和任务本身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你是否全身心投入。
经常被人称作是积极心理学之父的Csikzentmihalyi发现:人们幸福的时刻是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在心流状态时,我们高度警觉。我们完全专注于某一点。而这种专注的时刻,专注于当下的状态,就是真正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的时刻。
当你专注于当下的活动的时候,你不会悔恨或担忧,不会计划或是希冀其他事物。不会因为神游而浪费多余的能量,不会让胡思乱想的产物主导意识。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最近的研究继续证明了 专注会增加幸福感,专注于当下是真正的体验生活,享受每一个时刻。
我太…开心不了。
有些人很难相信幸福的原因如此简单。“我太穷了”,“我要担心的事情太多了”,“生活对我来说太艰难了”,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抱怨。心智总是告诉你你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才能开心。
但是,生活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实际比你认为的要小的多。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们并不比社会经济地位比他们低的人开心多少。
幸福并不来自于你住在哪里,你可以买得起什么,你的事业是否成功,或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幸福是从培养一个健康平衡的心理环境而来,而健康平衡的心理环境可以通过练习专注来培养。
古话说的话:“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事实证明这是对的,而这种心理状态有一个名字:专注。证据表明学会这一有价值的技能是真正和长久完满的关键。
产后抑郁案例分析
一、咨客自我描述
我工作压力大,自己一直感觉自己有焦虑状态,但是不影响日常生活。我有个坏习惯,一有什么身体异常就喜欢去百度查,搞得自己紧张兮兮。
这次生完孩子后先在医院一周,后来去月子中心,开始的半个月左右都是阿姨晚上陪护,再加上月子中心房间空间狭小,又一个月不能洗头洗澡,心情很糟糕。期间因为乳腺本身有囊肿问题怕喂奶影响自己,瞎担心,跑了几次医院,医生都说没什么大问题,但总是不放心;又因为怀孕期间胃一直不舒服产后依旧胃疼,去医院做了个胃镜,结果有胃息肉,回家担心的不行。从早到晚上网查啊查,又瞎担心宝宝是否有什么不健康。
后来喉咙痛,挂水十五天仍旧感觉不舒服,医生说我太过焦虑,其实本身没什么问题了,再加上我已经开始有时候莫名哭泣,我意识到自己产后抑郁了。我爸妈担心我,在我面前哭。再加上我家小区有个妈妈就是产后抑郁,在家跳楼死的,我怕我也会这样,又让爸妈那么担心。我症状就开始加重了,心悸,对什么都没兴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莫名害怕。
我后来又曾经在上海一医院找就诊,诊断为产后抑郁症。服药了10天以后觉得状态好了很多。为了心疼宝宝没母乳喂养,自主停药几天后,在剪完手指甲后复发,老是感觉双手无名指指甲和手指交界处异样感觉,内心烦躁不已,后继续服药一个月天左右,效果不明显。后来再次门诊后,医生让加大药量,但是没有明显改善。还是会觉得喉咙发紧,基本我吞一次口水我就注意一下,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吞咽。因为我本身有慢性咽炎,有的时候觉得嗓子正常,口水吞多了又觉得嗓子疼。自己跟自己说不要在意,可是脑子还是会特意去关注。
因为这个问题,心烦气躁,胸口憋闷。期间有段时间感觉不错,但是注意咽口水的问题反反复复的,好了几天以后突然就复发了,复发一个星期左右又会感觉好点。基本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反复交替。
二、案例原因分析
第一,从案主描述“我工作压力大,自己一直感觉自己有焦虑状态,但是不影响日常生活。”这说明咨客有客观性因素导致的持续性焦虑情绪,但这种焦虑情绪并不是很严重。
第二,从案主描述:“我有个坏习惯,一有什么身体异常就喜欢去百度查,搞得自己紧张兮兮。”这表明咨客本人有不良的思维行为反应模式,在生活中容易多思多虑,负面联想,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有病”求证,导致自己焦虑不安。这是神经性焦虑,在这种不良思维行为反应模式下咨客会对自己情绪及躯体的不良反应过度敏感,承受性也差。
第三,月子期间不良刺激事件的叠加,超出咨客个人心理的承受范围。当她认为自己是产后抑郁,给自己贴上抑郁症标签的时候,更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病情”更加恶化。
第四、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影响的,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会导致躯体出现一些功能性障碍。主要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亢进。由于焦虑程度的严重性不同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致使这种变化因人而异,但仍有其一致性。它在交感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皮肤苍白、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和呼吸变深等;在副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有尿意频繁或小便次数增加,恶心、呕吐或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严重的焦虑时,可见肌张力增高,出现刻板动作,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以及睡眠障碍。严重而持续的焦虑反应除有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亢进等表现外,还有注意集中困难、联想和记忆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和性行为能力减退等。因此虽然咨客躯体有很多“症状‘表现却检查不出器质性的原因。医生也说她是太过焦虑,其实这说明她身体本身没什么问题。
第五、从咨客情绪变化发展来看,她刚开始主要是焦虑情绪,因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后来出现抑郁情绪,再后来伴随有强迫反应。这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而出现的伴随症状。出现伴随症状并不代表着问题性质的转变,背后最主要的还是焦虑情绪。
三、心理咨询与精神病学
心理咨询是以社会心理原因来说表现,不进行标签性诊断。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咨客现在的困扰与她的不良思维行为反应模式,现实的焦虑、不良的刺激因素,自我心理承受性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原因化解了,外在症状也就自然消除了。精神病学只看表现进行分类,不问原因。是不是病,解决问题的方向,取决咨客本人认同精神病学还是认同心理咨询。
四、为什么吃药总是反复
心理层面上的原因导致焦虑抑郁,不用现代科学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治疗模式单单采用药物,有些人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躯体症状的缓解,同时获得心理安慰作用,使抑郁焦虑情绪得到一些释放。但如果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存在或者说再次经历不良刺激,往往会再次复发。再而三的话,不但躯体本身会产生耐药性,药物的调节作用也会在心理对药物信度下降的基础上减退。针对这种情况,精神科医生往往会开出换药或加大剂量的处方。
五、心理咨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解决问题,不仅仅针对症状,外在症状只是心理问题的外在反映,如果仅仅针对症状(如单纯药物治疗),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很难根治,易复发,有些时候看起来医好了,实际上没有好,或者只是靠药物抑制。很多时候时间久了,还会发生迁延或者转化,如:强迫导致抑郁,抑郁导致强迫等。
心理原因导致的问题,不论外在表现为何种形式都需要从心理上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改善情绪反应,并且形成一个正向积极开朗地应对生活不良刺激的自我调整理念与方案。即形成一个更强大的自我,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使个体在后来的日子里经受到不良刺激时,能自行消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小心病由心生!负性情绪可能诱发躯体疾病
生活在 21 世纪,地沟油、毒奶粉、雾霾、水污染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正蚕食我们的健康;还有一种东西,我们时常忽视它的存在,却又每时每刻受它影响,它就是负性情绪。
什么是负性情绪?
通俗地讲,它指的是一类让人不开心甚至痛苦的情绪,比如愤怒、哀伤、害怕,比如敌对、警惕、紧张,比如嫉妒、内疚、纠结……
负性情绪就像雪球,它带给我们不好的感觉,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于事无补的举动,比如回避、否认、压抑、拖延等,不但对解决问题没帮助,反而制造更多问题,让负性情绪更复杂、更强烈,让雪球越滚越大。
我们的身体并非保存负性情绪的合适容器: 装得太多了,它会以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溢出来,医学上称这个现象为 躯体化 ; 当情绪上的困扰得到解决,身体上的不适也会跟着消失。
还有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跟人的情绪状态有关系,比如高血压、哮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许多人认为,心理是感觉,是虚的,身体是物质,是实在的;虚的东西,不会影响实在的东西。
实际上啊,心理与身体关系大着呢!
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于身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难过、焦急、暴怒等负性情绪,会对身体自主神经系统带来影响,进而改变身体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组织的功能,导致全身一系列不适。长期持续下去,甚至会导致疾病。
下面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负性情绪可能诱发的几种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
人抓狂的时候,会有一种血气冲天的感觉:涨红着脸、咬着牙、攥着拳头、跺着脚。
这时的我们紧张、焦虑、暴怒,在这一系列负性情绪的爆发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于是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得到释放。
这种物质会加快心率加收缩血管,让血压蹭蹭地往上窜。
在 心理学 上,有一种被定义为A 型人格的人,他们易怒、严格、进取心强,经常发火。 曾有医学研究表明,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似乎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病;而医生总会叮嘱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要心平气和,因为,怒发冲冠对他们而言可是要命的事。
胃病、拉肚子
胃肠道可谓“人类情绪的镜子”,它的功能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情绪的好坏。
每当我们悲伤、低落、忧愁、沮丧时,胃肠道功能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在情绪刺激下,身体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就会让胃肠蠕动或快或慢慢、消化液分泌或增或减,导致消化能力大为下降,或者过分亢进。
于是,本该到肠道的食物,还停留在胃里面;本该消化差不多的时候,胃内食物的量似乎还是没有变化,则会产生饱腹感、胀气、恶心等症状;本来有食物刺激才会使劲分泌的胃酸太多,就会出现胃反酸。此外,还会出现大便变稀、大便次数变多、肚子时不时就痛、屁放个不停等症状。
医学上管这样功能改变、胃肠道实际上没病变的问题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普通的止泻、抗菌手段并不能起到效果,反倒是精神科针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消化性溃疡
和高血压、冠心病类似,胃溃疡的发生似乎与情绪状态有脱不开的关系。
得了消化性溃疡,每天吃饭得细嚼慢咽,还得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还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虽然心情不好并不一定会得消化性溃疡,然而在医学上,有两种著名的胃溃疡——库辛溃疡和柯林溃疡——的确与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密切关系:临床上,这两种消化性溃疡分别会在遭到严重烧伤和脑损伤后发生。而在强烈的情绪刺激下,可能也会产生类似反应。
不少老胃病患者,其实很可能患的是抑郁症。
紧张性头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头疼,其实这么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头痛是种常见症状,而紧张型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当我们压力过大,或者非常生气、紧张、抑郁焦虑时,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会收缩,很多人自述,这时候就好像被套上紧箍咒一样,脑袋胀痛、麻木。
烦人的哮喘
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除了过敏原或感染,还有心理因素。
当人处于紧张、愤怒的状态下,支气管平滑肌就会收缩,气道阻力增加,导致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如何预防病由心生?
预防负性情绪带来的病由心生,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控制住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杜绝它、回避它,却能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减弱它对我们的身心带来的影响。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改变不良个性: 易焦虑紧张、暴怒冲动、敏感多疑等不良性格,不但会引起精神疾病,而且也会增加躯体的患病风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规律,经常锻炼,不吸烟少喝酒,睡眠充足。
尽量减少心理刺激: 若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出现明显的应激性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失恋,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适应,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学着管理压力与情绪: 学会放松技巧,对自己的状态有所把握,试着利用一些有效的活动实现自我调节。
提高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比如,可以培养些幽默感,学会自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寻求支持: 对于心理或情绪上的.困扰,不要羞于向周围朋友或亲属寻求帮助,他们的倾听、关心、理解、尊重,同样也是预防病由心生的一剂良方。
预防和寻求解决: 若存在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或发现精神症状,则需要加强警惕;若无法通过自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请放下心理包袱,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
毋容置疑,负性情绪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但那得加上一个时间——长期,所以大家注意调节其实就还好。当然,本身就有疾病的,那就需要注意了,不然可能雪上加霜。
心理疏导帮你改善不良情绪
抑郁症典型的特征主要有:
(1)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
(2)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
(3)兴趣下降,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并且可以伴发多种躯体不适,如失眠和食欲减退等。
心理疏导 情绪调节的几个小方法
当烦心事很多感到很郁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教你几招,保你心情愉快:
1.哭--适当的哭一场。
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使情绪平静。哭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专家指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讲,遇到该哭的事情忍住不哭就意味着慢性中毒。
2.喊--痛快地喊一回。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防痛怜惜地喊一回。通过急促、强烈的、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也是一种方法。
3.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
4.找人倾诉
俗话说“快乐,友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友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找人倾吐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还可以找心理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让他们帮助消解烦恼。
5.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打球、下棋、听音乐、看电影、读报纸等,还可以外出旅游,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6.纠正认知偏差。
“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认识。”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主动调整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多从光明面看问题,就可减弱或消除不良情绪,变阴暗为晴朗。
生活中怎样消除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美国学者卡托尔认为,不同的人会进入不同的抑郁状态,但是他只要遵照以下十四项办法,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这十四项办法包括:
一、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二、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三、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四、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五、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六、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
七、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八、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情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九、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十、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十一、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
十二、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十三、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充实。
十四、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