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八次危机,第一次苏联撤资,重工业是如何救活的?

文暄生活科普
2024-11-04 · 百度认证:宜昌文暄生活服务科技官方账号
文暄生活科普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温铁军的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复苏,特别是苏联撤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农村在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回顾历史,1949年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东北三省。抗美援朝不仅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避免了可能的直接军事冲突,保障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苏联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工业化输出,尤其是对东北地区的支持,构建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1956年苏联撤回对华援助,引发了中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尽管政府尽力维持经济运行,但“大炼钢”和“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败,导致了就业率和国家财政的急剧下降,以及农业生产的严重短缺。农村在这一背景下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实施了改革,允许乡土中国的小农经济出现,调整了生产队制度,提高了农民的自主经营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为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基础。

第二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68-1970年,期间中国实施了三线建设,目的是将工业布局分散到内陆地区,提高国家的抗打击能力。尽管这一战略在当时被视作无奈的选择,但其带来的财政赤字最终在1968年底爆发。为应对城市失业率问题,政府采取了将城市劳动力转移到农村的措施,以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缓冲。

在这一过程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外部挑战。通过接受日本产业转移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成长。然而,它们的“小”规模使它们难以维持资源要素的定价权,使得资本转移成为可能,这也是中国大陆开放后四小龙地位下降的原因。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表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中国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甚至有能力“卷死”竞争对手。这一历史启示了中国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