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有哪些部门,它,大观园与贾府三者的隐喻关系
展开全部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薄命司等部门
《红楼梦》是一部奇异的书,远在清代晚期京师竹枝词就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无数红迷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有人因此忧郁而死。而《红楼梦》中那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痴迷。“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我想明义之所以在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把题咏大观园的这一首放在第一,是因为大观园实在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座大观园。大观园在曹雪芹笔下究竟有什么深刻涵义,它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吗?它的布局到底如何?它有没有原型,若有的话,究竟是哪里……,诸多疑问一直纠缠着红迷们。但由于各个时期的学术背景及社会情况各不相同,人们对大观园的兴趣或研究也不一样。相同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研究或者想象和揣测,都推动了红学的发展壮大,即使有些只会成为饭后谈资,却也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本文试图对大观园研究的历史做一综合考察,不妥之处,祈望方家指正。
1973年秋天,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十周年学术讲座中选择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题,修改后以同名文章发表在中文大学的《学报》上。在这篇文章中,余英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余英时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七十年代上半期最重要的红学文章,不仅引起了各种各样赞同的、批评的声音,而且也给《红楼梦》文本自身带来了更多的世界。
探讨理想世界的问题,我们在前面说过一点,例如脂砚斋、二知道人、张文正等,都有只言片语谈到大观园的理想性。此后并非就是像余英时所说的宋淇的《论大观园》是“第一篇郑重讨论《红楼梦》的理想世界的文字”。我们不能不提到吴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开设选修课《文学与人生》,在这门课的讲义中,他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提出《红楼梦》写了“两个世界”,即贾府大观园代表现实世界、实际生活的世界;太虚幻境乃理想世界、艺术世界。后来他在《石头记评赞》中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提出“三个世界”的说法,作为对“两个世界”的补充,即:
(Ⅰ)第一世界……世俗人所经验。实 曹雪芹之一生
(Ⅱ)第二世界……哲学家所了解。虚 太虚幻境
(Ⅲ)第三世界……艺术家所创造。真 贾府,大观园
并且吴宓认为:“凡艺术家(小说家),必由(Ⅰ)经过(Ⅱ)而达到(Ⅲ)。必须经历此三世界,始能作出上好之文艺作品。”
尽管吴宓与余英时的研究出发点不同,而且此“两个世界”非彼“两个世界”,但吴宓认识到大观园中“混乱、神秘、和无意义的生活”以及太虚幻境是个理想世界却颇让人刮目相看。还有一个人要再次提到,他就是俞平伯。在《读红楼梦随笔》之三十六《记嘉庆甲子本评语》中有这样的话:“谈到大观园也有很好的批,不过他没有发挥,意思亦未必跟我的完全一样。大观园虽也有真的园林做模型,大体上只是理想。所谓‘天上人间诸景备’,其为理想境界甚明。这儿自不能详说,且看批语。在第十七回上,批曰:‘可见太虚幻境牌坊,即大观园省亲别墅。’其实倒过来说更有意义,大观园即太虚幻境。果真如此,我们要去考证大观园的地点,在北京的某街某巷,岂非太痴了么。”简直是和余英时如出一辙。
还要提到夏志清,他其实是意识到大观园的理想性的,他曾以伊甸园为对照,指出“大观园可以象征地被看作受惊恐的少年少女们的天堂,它被指定为诱使他们了解成年人的不幸”,这也同时意味着大观园的悲剧性;他还指出了大观园的现实性,虽然他的现实性还仅仅局限于性的范围。但后来的学者更多注意的是大观园的理想色彩。1972年,宋淇发表了《论大观园》。这大约是从文本出发以艺术的眼光集中探讨大观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提出大观园是“空中楼阁、纸上园林”,“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宋淇的观点在著名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得到继承,余英时还在与赵冈的讨论中以《眼前无路想回头》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即“大观园不在人间,而在天上;不是现象,而是理想。更准确地说,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而刘小枫更是把大观园当作了桃花源的翻版:“大观园的世界想隔绝历史时间中的肮脏和堕落,不粘滞人世间的经世事务,在这里,礼乐教化没有力量,但又在历史时间之中,有如一个意态化的现实净土。这个人间仙境以诗与花——柔情与意趣为自己的标志……。如果中国精神意识史上也有乌托邦观念的演进,那么从桃花源到大观园,乌托邦的观念便从致虚寂的田园演进为情韵并致的‘意淫’现世。”
其中最广为流传、成为焦点的是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这大概是力图为红学研究建立新的“红学范式”的余英时所没想到的。他曾为此发出“《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的慨叹。后来撰文的学者,有许多欣然接受了他的这一提法,比如李之鼎的《大观园内外:情与淫的两极世界——曹雪芹的性爱观AB谈》就把大观园作为一个“纯情乌托邦”,而把园外作为一个“淫世界”;胡元翎的《漫说李纨》也采纳了这种观点,分析李纨在园内、园外两个世界中的两种不同的仪态。也有不少人对其进行批评,或许陈维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许多学者的同感,他在《超越模仿旨在建构——21世纪红学方向构想》中认为“典范理论的引入,使余英时的表述在红学界独树一帜,而且为红学界所普遍推崇;但同时,这种理论的引入,也导致了余英时对于考证派、对于历史旨趣的不公允态度,从而也使余英时的‘理想世界’最终不能成为红学的新范式”。
正因为“两个世界说”的不完备以及余英时对大观园的理想性的过度注视,才让大观园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红楼梦》中的世界一步步多了起来。1980年6月,余定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题为《红楼梦里被遗忘的第三世界——旨在批评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的论文和他父亲余英时的观点做辩论,认为《红楼梦》中还有第三世界,即太虚幻境、大荒山的抽象世界。此后相继有人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思路都大同小异。1985年蒋文钦发表《“女儿世界”的两个层次: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把女儿世界分为大观园、太虚幻境两个层次,再加上世道世界,《红楼梦》中便有了三个世界。1993年胡绍棠也在《异质同构隐喻象征——〈红楼梦〉审美基因再探》中提出类似的观点。1996年,张锦池在《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说〈红楼梦〉思想之精髓》中提出“大观园既是以‘不拘不束’为特点的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同时又是以‘体仁沐德’为特点的贾府在世外的投影”。“大观园是贾府正府的世外桃源”,“太虚幻境便是大观园的世外桃源,三者相互成辉而又是各有其特点的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其实都是承两个世界而来的,只不过是将余英时的理想世界划分为大观园和太虚幻境而已。胡联浩在其2004年出版的《红楼梦隐秘探考》一书中,也将《红楼梦》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但却是天界、地界和人界,主要地点相应的就是太虚幻境、大荒山和人间,每个世界都有真假、清浊或有情与无情两个方面,三个世界是互相对应的。2001年,裘新江发表《庭院深深深几许——红楼三境》,认为《红楼梦》在整体上的意境大体包含了宗白华所说的三个层次,即尘境、幻境和空境。尘境为实境、写境(现实之境);幻境为虚境、造境(理想之境);空境为圣境、灵境(哲学之境、心灵之境)。但又把尘境分为两层:情境与理境。理境以贾府为表征,情境以大观园为表征。“太虚幻境”属于幻境,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情境,而且比大观园更理想,或者说太虚幻境是对大观园的召唤,是一种理想之理想”,而大荒山展示的则是空的境界。这和李舜华在2000年提出的“一部《红楼梦》实际分成了四个世界——由里及外,分别是大观园、荣宁两府、荣宁府外、太虚幻境”也有相似之处。红学的世界本来就太拥挤了,《红楼梦》的世界也开始扩张了。不过也有例外,周中明在《〈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自序”中说:“我认为在《红楼梦》里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它与‘自传说’的区别,不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还多一个理想世界,而在于它是跟现实世界世界和理想世界皆有着本质区别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不论《红楼梦》中有几个世界,值得欣慰的是批评的深度与广度在真理越辨越明中不断开掘。
与“两个世界”同步发展的还有对大观园其他方面研究的深入。自“文革”后,新的思想、新的血液不断注入红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我们对比顾平旦编的《大观园》一书可以明显看出,这大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专门收集大观园研究的论文集,台湾也曾以《大观园论集》之名出版过。此书于1981年1月修订出版时增添了不少文章和插图,汇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许多有关大观园的研究论文、诗词笔记以及有关传说中的“大观园”——恭王府的一些资料。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文章侧重于说明大观园的布局结构、园林建筑及寻找原址,而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与分析则是无法与后来的研究相提并论的。
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单纯的把大观园作为一个园子来讨论,不再专注于大观园的真址在哪里,它是怎样布局的,而更多地把它视为一个艺术境界、视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来研究它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蔡恒的《大观园中的空间》把大观园中的空间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思维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大观园只是曹雪芹的一个理想的结论。李希凡的《漫话“大观园”——红楼梦艺境探微》不仅论述了曹雪芹创作大观园、使之具有无穷魅力的因素,也表明了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环境构成的一部分所存在的多种意义,尤其是作为贾家衰亡的前奏曲,这座“理想的王国”无法摆脱那越来越浓厚的凄清与寥落。周思源在《欲明〈红楼梦〉,须至大观园——从创作角度谈大观园无原型》中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提出大观园是一座巨大的、后花园式的、散点式居住式园林,而这三个特点是“为了便于表现作品多重复合型主题和刻画众多人物”,是“由于小说深层题旨、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大观园“发端于曹雪芹的心中,只存在于《红楼梦》里,具有不可重复性”。后两篇文章都有对大观园环境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探讨,尤其是李希凡在文中以李纨与稻香村、探春和秋爽斋、林黛玉和潇湘馆的关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其实关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早在脂砚斋就已经注意了,如脂砚斋曾在潇湘馆的介绍旁边有批曰:“此方可为颦儿之居。”李辰冬在他的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中对大观园中人物的室内陈设与主人性格关系有非常细致的分析,举了探春、宝钗、黛玉的例子。这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大观园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但大部分论述都较为粗略,还有许多只是捎带说一下,尤其是在一些意境分析当中。如姜葆夫、黎音的《略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论述了潇湘馆的环境和林黛玉的性格的协调以及在不同情景下人物的感情与环境的互动。李希凡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意境探微》认为大观园的美丽风光与林黛玉的形象性格形成情景交流,并泛溢着诗意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此外还有吕启祥的《〈红楼梦〉中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的融合》,陆树仑的《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王启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环境塑造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等。还有一些侧重于大观园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作为典型环境组成部分的非游离性,并将其与人物性格相结合进行分析,如廖信裴《大观园的景物描写》、罗宪敏《〈红楼梦〉的景物美》等。
也有一些文章开始注意对大观园中的某一物象的研究,如山、水以及花等。曹立波的《〈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周小兵的《“水边”幽隐“痴”与“泪”——曹雪芹笔下的艺术情境与水边意象》。陈家生的《妙笔生花花中见人——〈红楼梦〉中花的丰富意蕴与艺术效应》通过归纳以花喻人,生动传神;以花衬人,人花一体;以花寄情,移情于花;以花显人,映现个性四个方面的表现方法与艺术效果来论述作者“花中见人,以花写人”的目的。还有胡邦炜《〈红楼梦〉里的竹与梅——兼与 盛孝玲 女士商榷》、杨柄的《大观园中的芙蓉花和牡丹花》等。大观园是一个花的世界,大观园中的少女们更是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这是对大观园的一个侧面研究。日本的合山究还有《〈红楼梦〉与花》专著。还有人注意到大观园本身即颇具意象性,如俞晓红的《〈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作者把花园作为《红楼梦》众多意象中最具整体意义的一个主题性审美意象,对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及其对传统文学中花园意象的继承和拓展作了论述。其实将大观园与其他花园进行比较的最早论述是浦安迪的《红楼梦中的原型和寓言》,这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虽然此作有点天马行空,但浦氏在文中不仅对中西花园的比较有精彩阐述,还专有一节写到大观园,他认为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与西方中作为真实形象的花园不同。此后裔锦声在其启发下写了博士论文《红楼梦:爱的寓言》,其中有一章讨论到大观园和它的文学渊源,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虽然较为简单,但毕竟是涉及到了。此后大陆学者顾平旦、曾保泉在《大观园的艺术价值》中对《牡丹亭》、《金瓶梅》中的花园和大观园进行了比较;李慎明的《大观园的文化意蕴》也从《西厢记》、《牡丹亭》出发谈到大观园是一座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浪漫色彩的爱情花园。孙玉明在《大观园漫谈》中指出后花园是中国古代爱情发生最多的场所,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作家最惯于此种手法,大观园“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活动场所。它借元妃省亲而建,又借元妃之力而使贾宝玉及金陵诸钗住进园中,从而使这个大舞台的‘建造’变得合情合理”。
从庭院结构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也是大观园研究的一个方面。如冯其庸认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可分为故事情节结构和环境结构两方面,“采取符合近代小说结构的写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各种生活场面,各个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齐头并进,从而反映出生活的整体,社会某一面的整体。”这对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来说是一个空前的突破。 张世 君《〈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认为作者把大观园作为建筑布局整体,探讨以其为结构依托来安排故事、集中矛盾并展现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末世悲剧;她还利用园林场景来探讨空间问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待大观园,往往将其作为逃避、归隐的净土。如王向东《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析大观园理想的建立和破灭》,李艳梅《从中国父权制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意义》。前者认为大观园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是曹雪芹为贾宝玉设计的另一种归隐方式,情感的渴望促使曹雪芹依恋红尘,但佛教哲理的观照又让其勘破红尘,亲手毁灭自己的理想。后者则从中国父权制的视角来探究大观园所以能出现、成立、甚或导致后来衰败的深层文化意义,认为大观园相对于父权制仍是一种隐匿与逃避,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被拒于社会权力中心之外的隐匿与逃避同出一流,只不过这种逃避转向了父权制名实空隙下成立的女儿世界。
还有文章谈到大观园的“拆迁改建”工作,这往往和《红楼梦》的成书研究联系在一起。有的根据《红楼梦》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探讨大观园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由无到有的变化,也有的反过来,通过大观园中某一名称的异文、变迁来考察《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前者如戴不凡的《曹雪芹“拆迁改建”大观园》,吴世昌的《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朱津栋《读〈红〉札记》,陈庆浩《八十回本〈石头记〉成书再考》等。后者则有刘世德的《秋爽斋·秋掩斋·秋掩书斋》,沈治钧的《从会芳园到到大观园》、《大观园游记》等。
无论是否有真址,大观园都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园林,因此有一些文章从园林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其中不仅有接续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的关于大观园布局的研究,如葛真《大观园平面图的研究》、金启孮《大观园布局初探》、周善毅《大观园十议》等。还有一些不仅探讨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而且将其升华,挖掘大观园所蕴涵的各种美。如曾保泉的《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顾平旦《〈红楼梦〉与清代园林》; 张世 君《〈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白盾的《论大观园的山水园林艺术构思》、常跃中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冯子礼的《文采风流今尚存——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贾鸿雁的《大观园中的旅游美学》等从各个角度揭示大观园的园林美、建筑美、文化美,探讨大观园的包罗万象、美不胜收,赞美作者的构思之妙、下笔之奇。王毅则从大观园中的居室陈设出发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文人精神,而关华山更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宁、荣两府以及大观园的建筑和生活,试图通过研究实际的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关系,寻找较为真确的传统居住空间的意义与基调。
为一座小说中的园林建立各种各样的模型,大概只有大观园获此殊荣。早在1919年就有无锡的杨令茀女士制成大观园模型,陈列时需占十四方桌。1963年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之际,梁思成、戴志昂和杨乃济共同合作,并荟萃了古园林建筑工人、彩画工人、模型工人的世家子弟、最多时达三十多位共同施工,制造了一个十五平方公尺的大观园模型。温州民间艺人叶其龙一家从1972年开始,用十多年时间创作了木石结构的十组大观园模型。1981年江苏常熟的蔡树德用玻璃镶嵌了一座大观园。同年,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采用长达两米的整支大象牙原身雕刻了“惜春作画”、“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十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节和场面,作者为潘泰宜;1984年,徐根双在1. 68米长的象牙上完成了《红楼梦》中的163个人物、二百多株树木花卉、二十多座楼台亭阁。1987年许家立按北京新建的大观园创作了泥木结构模型。1988年孟继保制成全本结构模型。如今,我们已不再仅仅只能纸上观园或者看看模型了,而是能真的到实实在在的大观园中去指点、寻找宝黛钗们生活的痕迹了。1980年,上海青浦县在淀山湖畔建立了大观园,1983年,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在南菜园建了一座大观园,二者虽在布局方面有很大不同,但都堪称园林精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满足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把纸上园林化作现实美景的热烈期待与美好愿望。
模型之外,我们还有诸多的大观园布局平面图,除了前面介绍的几幅外,后来的研究者也乐此不疲,毕竟曹雪芹在小说里详细交代了大观园里的“布局、格调、山脉、水源、方位、距离、断连、阴阳、向背、高层、低次、萦回、掩映……等等”,虽然有的地方会有矛盾,但整体上是有迹可循的。这些布局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让我们对书中那些不能令人忘情的人物的居住地有了更直观、清晰的再现。主要有:胡文炜绘《红楼梦大观园平面布局图》、葛真绘《大观园平面布局示意图》、伯齐绘《大观园图》、宋鸿文绘《大观园贾府院宇布置图》、曾保泉绘《大观园平面图》、戴志昂绘《红楼梦大观园鸟瞰示意图》、金启孮绘《大观园布局全图》、杨乃济绘《大观园平面图》、徐恭时绘《大观园平面示意图》、赵冈的《大观园平面臆想图》、罗步臻绘《大观园新图》、关华山绘制的“大观园配置总图”、周善毅绘制的“荣国府及大观园复原图”,张良皋的《红楼梦大观园匠人图样复原图》、还有上海淀山湖大观园平面示意图、北京南菜园大观园图等。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谨以俞平伯在《〈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也是开始:“我们在路上,我们应当永久在路上!”
《红楼梦》是一部奇异的书,远在清代晚期京师竹枝词就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无数红迷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有人因此忧郁而死。而《红楼梦》中那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痴迷。“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我想明义之所以在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把题咏大观园的这一首放在第一,是因为大观园实在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座大观园。大观园在曹雪芹笔下究竟有什么深刻涵义,它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吗?它的布局到底如何?它有没有原型,若有的话,究竟是哪里……,诸多疑问一直纠缠着红迷们。但由于各个时期的学术背景及社会情况各不相同,人们对大观园的兴趣或研究也不一样。相同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研究或者想象和揣测,都推动了红学的发展壮大,即使有些只会成为饭后谈资,却也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本文试图对大观园研究的历史做一综合考察,不妥之处,祈望方家指正。
1973年秋天,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十周年学术讲座中选择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题,修改后以同名文章发表在中文大学的《学报》上。在这篇文章中,余英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余英时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七十年代上半期最重要的红学文章,不仅引起了各种各样赞同的、批评的声音,而且也给《红楼梦》文本自身带来了更多的世界。
探讨理想世界的问题,我们在前面说过一点,例如脂砚斋、二知道人、张文正等,都有只言片语谈到大观园的理想性。此后并非就是像余英时所说的宋淇的《论大观园》是“第一篇郑重讨论《红楼梦》的理想世界的文字”。我们不能不提到吴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开设选修课《文学与人生》,在这门课的讲义中,他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提出《红楼梦》写了“两个世界”,即贾府大观园代表现实世界、实际生活的世界;太虚幻境乃理想世界、艺术世界。后来他在《石头记评赞》中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提出“三个世界”的说法,作为对“两个世界”的补充,即:
(Ⅰ)第一世界……世俗人所经验。实 曹雪芹之一生
(Ⅱ)第二世界……哲学家所了解。虚 太虚幻境
(Ⅲ)第三世界……艺术家所创造。真 贾府,大观园
并且吴宓认为:“凡艺术家(小说家),必由(Ⅰ)经过(Ⅱ)而达到(Ⅲ)。必须经历此三世界,始能作出上好之文艺作品。”
尽管吴宓与余英时的研究出发点不同,而且此“两个世界”非彼“两个世界”,但吴宓认识到大观园中“混乱、神秘、和无意义的生活”以及太虚幻境是个理想世界却颇让人刮目相看。还有一个人要再次提到,他就是俞平伯。在《读红楼梦随笔》之三十六《记嘉庆甲子本评语》中有这样的话:“谈到大观园也有很好的批,不过他没有发挥,意思亦未必跟我的完全一样。大观园虽也有真的园林做模型,大体上只是理想。所谓‘天上人间诸景备’,其为理想境界甚明。这儿自不能详说,且看批语。在第十七回上,批曰:‘可见太虚幻境牌坊,即大观园省亲别墅。’其实倒过来说更有意义,大观园即太虚幻境。果真如此,我们要去考证大观园的地点,在北京的某街某巷,岂非太痴了么。”简直是和余英时如出一辙。
还要提到夏志清,他其实是意识到大观园的理想性的,他曾以伊甸园为对照,指出“大观园可以象征地被看作受惊恐的少年少女们的天堂,它被指定为诱使他们了解成年人的不幸”,这也同时意味着大观园的悲剧性;他还指出了大观园的现实性,虽然他的现实性还仅仅局限于性的范围。但后来的学者更多注意的是大观园的理想色彩。1972年,宋淇发表了《论大观园》。这大约是从文本出发以艺术的眼光集中探讨大观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提出大观园是“空中楼阁、纸上园林”,“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宋淇的观点在著名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得到继承,余英时还在与赵冈的讨论中以《眼前无路想回头》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即“大观园不在人间,而在天上;不是现象,而是理想。更准确地说,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而刘小枫更是把大观园当作了桃花源的翻版:“大观园的世界想隔绝历史时间中的肮脏和堕落,不粘滞人世间的经世事务,在这里,礼乐教化没有力量,但又在历史时间之中,有如一个意态化的现实净土。这个人间仙境以诗与花——柔情与意趣为自己的标志……。如果中国精神意识史上也有乌托邦观念的演进,那么从桃花源到大观园,乌托邦的观念便从致虚寂的田园演进为情韵并致的‘意淫’现世。”
其中最广为流传、成为焦点的是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这大概是力图为红学研究建立新的“红学范式”的余英时所没想到的。他曾为此发出“《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的慨叹。后来撰文的学者,有许多欣然接受了他的这一提法,比如李之鼎的《大观园内外:情与淫的两极世界——曹雪芹的性爱观AB谈》就把大观园作为一个“纯情乌托邦”,而把园外作为一个“淫世界”;胡元翎的《漫说李纨》也采纳了这种观点,分析李纨在园内、园外两个世界中的两种不同的仪态。也有不少人对其进行批评,或许陈维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许多学者的同感,他在《超越模仿旨在建构——21世纪红学方向构想》中认为“典范理论的引入,使余英时的表述在红学界独树一帜,而且为红学界所普遍推崇;但同时,这种理论的引入,也导致了余英时对于考证派、对于历史旨趣的不公允态度,从而也使余英时的‘理想世界’最终不能成为红学的新范式”。
正因为“两个世界说”的不完备以及余英时对大观园的理想性的过度注视,才让大观园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红楼梦》中的世界一步步多了起来。1980年6月,余定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题为《红楼梦里被遗忘的第三世界——旨在批评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说》的论文和他父亲余英时的观点做辩论,认为《红楼梦》中还有第三世界,即太虚幻境、大荒山的抽象世界。此后相继有人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思路都大同小异。1985年蒋文钦发表《“女儿世界”的两个层次: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把女儿世界分为大观园、太虚幻境两个层次,再加上世道世界,《红楼梦》中便有了三个世界。1993年胡绍棠也在《异质同构隐喻象征——〈红楼梦〉审美基因再探》中提出类似的观点。1996年,张锦池在《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说〈红楼梦〉思想之精髓》中提出“大观园既是以‘不拘不束’为特点的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同时又是以‘体仁沐德’为特点的贾府在世外的投影”。“大观园是贾府正府的世外桃源”,“太虚幻境便是大观园的世外桃源,三者相互成辉而又是各有其特点的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其实都是承两个世界而来的,只不过是将余英时的理想世界划分为大观园和太虚幻境而已。胡联浩在其2004年出版的《红楼梦隐秘探考》一书中,也将《红楼梦》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但却是天界、地界和人界,主要地点相应的就是太虚幻境、大荒山和人间,每个世界都有真假、清浊或有情与无情两个方面,三个世界是互相对应的。2001年,裘新江发表《庭院深深深几许——红楼三境》,认为《红楼梦》在整体上的意境大体包含了宗白华所说的三个层次,即尘境、幻境和空境。尘境为实境、写境(现实之境);幻境为虚境、造境(理想之境);空境为圣境、灵境(哲学之境、心灵之境)。但又把尘境分为两层:情境与理境。理境以贾府为表征,情境以大观园为表征。“太虚幻境”属于幻境,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情境,而且比大观园更理想,或者说太虚幻境是对大观园的召唤,是一种理想之理想”,而大荒山展示的则是空的境界。这和李舜华在2000年提出的“一部《红楼梦》实际分成了四个世界——由里及外,分别是大观园、荣宁两府、荣宁府外、太虚幻境”也有相似之处。红学的世界本来就太拥挤了,《红楼梦》的世界也开始扩张了。不过也有例外,周中明在《〈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自序”中说:“我认为在《红楼梦》里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它与‘自传说’的区别,不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还多一个理想世界,而在于它是跟现实世界世界和理想世界皆有着本质区别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不论《红楼梦》中有几个世界,值得欣慰的是批评的深度与广度在真理越辨越明中不断开掘。
与“两个世界”同步发展的还有对大观园其他方面研究的深入。自“文革”后,新的思想、新的血液不断注入红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我们对比顾平旦编的《大观园》一书可以明显看出,这大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专门收集大观园研究的论文集,台湾也曾以《大观园论集》之名出版过。此书于1981年1月修订出版时增添了不少文章和插图,汇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许多有关大观园的研究论文、诗词笔记以及有关传说中的“大观园”——恭王府的一些资料。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文章侧重于说明大观园的布局结构、园林建筑及寻找原址,而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与分析则是无法与后来的研究相提并论的。
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单纯的把大观园作为一个园子来讨论,不再专注于大观园的真址在哪里,它是怎样布局的,而更多地把它视为一个艺术境界、视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来研究它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蔡恒的《大观园中的空间》把大观园中的空间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思维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大观园只是曹雪芹的一个理想的结论。李希凡的《漫话“大观园”——红楼梦艺境探微》不仅论述了曹雪芹创作大观园、使之具有无穷魅力的因素,也表明了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环境构成的一部分所存在的多种意义,尤其是作为贾家衰亡的前奏曲,这座“理想的王国”无法摆脱那越来越浓厚的凄清与寥落。周思源在《欲明〈红楼梦〉,须至大观园——从创作角度谈大观园无原型》中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提出大观园是一座巨大的、后花园式的、散点式居住式园林,而这三个特点是“为了便于表现作品多重复合型主题和刻画众多人物”,是“由于小说深层题旨、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大观园“发端于曹雪芹的心中,只存在于《红楼梦》里,具有不可重复性”。后两篇文章都有对大观园环境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探讨,尤其是李希凡在文中以李纨与稻香村、探春和秋爽斋、林黛玉和潇湘馆的关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其实关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早在脂砚斋就已经注意了,如脂砚斋曾在潇湘馆的介绍旁边有批曰:“此方可为颦儿之居。”李辰冬在他的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中对大观园中人物的室内陈设与主人性格关系有非常细致的分析,举了探春、宝钗、黛玉的例子。这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大观园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但大部分论述都较为粗略,还有许多只是捎带说一下,尤其是在一些意境分析当中。如姜葆夫、黎音的《略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论述了潇湘馆的环境和林黛玉的性格的协调以及在不同情景下人物的感情与环境的互动。李希凡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意境探微》认为大观园的美丽风光与林黛玉的形象性格形成情景交流,并泛溢着诗意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此外还有吕启祥的《〈红楼梦〉中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的融合》,陆树仑的《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王启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环境塑造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等。还有一些侧重于大观园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作为典型环境组成部分的非游离性,并将其与人物性格相结合进行分析,如廖信裴《大观园的景物描写》、罗宪敏《〈红楼梦〉的景物美》等。
也有一些文章开始注意对大观园中的某一物象的研究,如山、水以及花等。曹立波的《〈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周小兵的《“水边”幽隐“痴”与“泪”——曹雪芹笔下的艺术情境与水边意象》。陈家生的《妙笔生花花中见人——〈红楼梦〉中花的丰富意蕴与艺术效应》通过归纳以花喻人,生动传神;以花衬人,人花一体;以花寄情,移情于花;以花显人,映现个性四个方面的表现方法与艺术效果来论述作者“花中见人,以花写人”的目的。还有胡邦炜《〈红楼梦〉里的竹与梅——兼与 盛孝玲 女士商榷》、杨柄的《大观园中的芙蓉花和牡丹花》等。大观园是一个花的世界,大观园中的少女们更是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这是对大观园的一个侧面研究。日本的合山究还有《〈红楼梦〉与花》专著。还有人注意到大观园本身即颇具意象性,如俞晓红的《〈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作者把花园作为《红楼梦》众多意象中最具整体意义的一个主题性审美意象,对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及其对传统文学中花园意象的继承和拓展作了论述。其实将大观园与其他花园进行比较的最早论述是浦安迪的《红楼梦中的原型和寓言》,这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虽然此作有点天马行空,但浦氏在文中不仅对中西花园的比较有精彩阐述,还专有一节写到大观园,他认为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与西方中作为真实形象的花园不同。此后裔锦声在其启发下写了博士论文《红楼梦:爱的寓言》,其中有一章讨论到大观园和它的文学渊源,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虽然较为简单,但毕竟是涉及到了。此后大陆学者顾平旦、曾保泉在《大观园的艺术价值》中对《牡丹亭》、《金瓶梅》中的花园和大观园进行了比较;李慎明的《大观园的文化意蕴》也从《西厢记》、《牡丹亭》出发谈到大观园是一座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浪漫色彩的爱情花园。孙玉明在《大观园漫谈》中指出后花园是中国古代爱情发生最多的场所,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作家最惯于此种手法,大观园“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活动场所。它借元妃省亲而建,又借元妃之力而使贾宝玉及金陵诸钗住进园中,从而使这个大舞台的‘建造’变得合情合理”。
从庭院结构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也是大观园研究的一个方面。如冯其庸认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可分为故事情节结构和环境结构两方面,“采取符合近代小说结构的写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各种生活场面,各个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齐头并进,从而反映出生活的整体,社会某一面的整体。”这对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来说是一个空前的突破。 张世 君《〈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认为作者把大观园作为建筑布局整体,探讨以其为结构依托来安排故事、集中矛盾并展现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末世悲剧;她还利用园林场景来探讨空间问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待大观园,往往将其作为逃避、归隐的净土。如王向东《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析大观园理想的建立和破灭》,李艳梅《从中国父权制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意义》。前者认为大观园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是曹雪芹为贾宝玉设计的另一种归隐方式,情感的渴望促使曹雪芹依恋红尘,但佛教哲理的观照又让其勘破红尘,亲手毁灭自己的理想。后者则从中国父权制的视角来探究大观园所以能出现、成立、甚或导致后来衰败的深层文化意义,认为大观园相对于父权制仍是一种隐匿与逃避,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被拒于社会权力中心之外的隐匿与逃避同出一流,只不过这种逃避转向了父权制名实空隙下成立的女儿世界。
还有文章谈到大观园的“拆迁改建”工作,这往往和《红楼梦》的成书研究联系在一起。有的根据《红楼梦》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探讨大观园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由无到有的变化,也有的反过来,通过大观园中某一名称的异文、变迁来考察《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前者如戴不凡的《曹雪芹“拆迁改建”大观园》,吴世昌的《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朱津栋《读〈红〉札记》,陈庆浩《八十回本〈石头记〉成书再考》等。后者则有刘世德的《秋爽斋·秋掩斋·秋掩书斋》,沈治钧的《从会芳园到到大观园》、《大观园游记》等。
无论是否有真址,大观园都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园林,因此有一些文章从园林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其中不仅有接续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的关于大观园布局的研究,如葛真《大观园平面图的研究》、金启孮《大观园布局初探》、周善毅《大观园十议》等。还有一些不仅探讨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而且将其升华,挖掘大观园所蕴涵的各种美。如曾保泉的《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顾平旦《〈红楼梦〉与清代园林》; 张世 君《〈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白盾的《论大观园的山水园林艺术构思》、常跃中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冯子礼的《文采风流今尚存——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贾鸿雁的《大观园中的旅游美学》等从各个角度揭示大观园的园林美、建筑美、文化美,探讨大观园的包罗万象、美不胜收,赞美作者的构思之妙、下笔之奇。王毅则从大观园中的居室陈设出发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文人精神,而关华山更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宁、荣两府以及大观园的建筑和生活,试图通过研究实际的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关系,寻找较为真确的传统居住空间的意义与基调。
为一座小说中的园林建立各种各样的模型,大概只有大观园获此殊荣。早在1919年就有无锡的杨令茀女士制成大观园模型,陈列时需占十四方桌。1963年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之际,梁思成、戴志昂和杨乃济共同合作,并荟萃了古园林建筑工人、彩画工人、模型工人的世家子弟、最多时达三十多位共同施工,制造了一个十五平方公尺的大观园模型。温州民间艺人叶其龙一家从1972年开始,用十多年时间创作了木石结构的十组大观园模型。1981年江苏常熟的蔡树德用玻璃镶嵌了一座大观园。同年,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采用长达两米的整支大象牙原身雕刻了“惜春作画”、“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十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节和场面,作者为潘泰宜;1984年,徐根双在1. 68米长的象牙上完成了《红楼梦》中的163个人物、二百多株树木花卉、二十多座楼台亭阁。1987年许家立按北京新建的大观园创作了泥木结构模型。1988年孟继保制成全本结构模型。如今,我们已不再仅仅只能纸上观园或者看看模型了,而是能真的到实实在在的大观园中去指点、寻找宝黛钗们生活的痕迹了。1980年,上海青浦县在淀山湖畔建立了大观园,1983年,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在南菜园建了一座大观园,二者虽在布局方面有很大不同,但都堪称园林精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满足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把纸上园林化作现实美景的热烈期待与美好愿望。
模型之外,我们还有诸多的大观园布局平面图,除了前面介绍的几幅外,后来的研究者也乐此不疲,毕竟曹雪芹在小说里详细交代了大观园里的“布局、格调、山脉、水源、方位、距离、断连、阴阳、向背、高层、低次、萦回、掩映……等等”,虽然有的地方会有矛盾,但整体上是有迹可循的。这些布局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让我们对书中那些不能令人忘情的人物的居住地有了更直观、清晰的再现。主要有:胡文炜绘《红楼梦大观园平面布局图》、葛真绘《大观园平面布局示意图》、伯齐绘《大观园图》、宋鸿文绘《大观园贾府院宇布置图》、曾保泉绘《大观园平面图》、戴志昂绘《红楼梦大观园鸟瞰示意图》、金启孮绘《大观园布局全图》、杨乃济绘《大观园平面图》、徐恭时绘《大观园平面示意图》、赵冈的《大观园平面臆想图》、罗步臻绘《大观园新图》、关华山绘制的“大观园配置总图”、周善毅绘制的“荣国府及大观园复原图”,张良皋的《红楼梦大观园匠人图样复原图》、还有上海淀山湖大观园平面示意图、北京南菜园大观园图等。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谨以俞平伯在《〈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也是开始:“我们在路上,我们应当永久在路上!”
展开全部
好 事 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鉴赏】
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
《好事终》,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丑事告一段落,曲名含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
1香菱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2王熙凤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回答完毕,谢谢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鉴赏】
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
《好事终》,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丑事告一段落,曲名含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
1香菱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2王熙凤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回答完毕,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虚幻境与贾府很有关系,警幻仙子曾说荣宁二公曾求她事情,不单单只因为她是神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跟贾府没多大关系,只是暗示了大观园的女子们的命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薄命司"等几个部门。
太虚幻境中曲演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可以说总结了贾府及大观园的命运: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太虚幻境中曲演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可以说总结了贾府及大观园的命运: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