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加二战前,罗斯福为什么痛恨中立法案?

 我来答
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
优质答主

2020-09-30 · 专注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指导高考志愿填报
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
采纳数:112 获赞数:87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940年9月23日,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签订的《三国同盟条约》,可以说是轴心国公开地与美国叫板,威胁其不得染指欧洲和亚洲的事务。这显然触动了美国的利益,以及阻碍了其试图主导全球贸易的总战略,换作是谁都不会答应。

面对一片狼藉的欧洲,英国还在苦苦支撑,而深陷中国战场多年的日本,也渐渐显露出“南下”的野心。让人担忧的是,无论从哪个方向,矛头都指向了美国。罗斯福坐不住了,但如何绕开《中立法案》支持抗战,成为当下最要紧的事情。



然而,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很严重。

相对于多事的欧洲和亚洲,地球另一面的美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东、西两面的海洋成为保卫其不受侵略的天然屏障,而且丰富的天然资源,让其迅速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似乎战争离他们很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欧洲和亚洲早已打成了一锅粥。尽管英国、法国等国向美国求援,但其始终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究其原因,不是罗斯福不帮忙,而是美国的孤立主义十分严重。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首先,19世纪末,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插手国际事务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甚至不惜参加一战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作为战胜国,美国被英、法等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排挤在外。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不值得、没必要”。

其次,美国倡导的国际联盟,成为英、法等国主导世界的工具,不但轻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而且还处处为难,以至于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这也是当时国际联盟缺乏权威和执行力的重要原因。美国人对英、法等国的做法十分生气。



更重要的一点,尽管美国没有在一战中获得太多政治上的利益,但军火生意可是赚得盆满钵满。也就是说,只要有战争,美国即使不参战一样能赚钱,说句难听点,其他国家之间的仗,打得越厉害越好,美国只管闷声发财,赚两头的钱。

与世无争的孤立主义思潮遍及整个美国,他们甚至支配着国会,用法律的形式避免国家陷入战争,限制好战分子的过激行为,这就是著名的《中立法案》。深谋远虑的罗斯福,不得不与国内的孤立主义,展开一场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炉边谈话”,撬动《中立法案》。

1935年8月,美国颁布的《中立法案》,标志着国内的孤立主义大获全胜。按照规定,美国在他国战争期间禁止武器出口和提供信贷,甚至购买非军事物资,也必须是“付现金,不管送”,彻底将美国置身于战争以外,以免“引火烧身”。

在“罗斯福新政”的刺激下,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经济形势开始明显好转,使得罗斯福有精力关注已经一团糟的世界。在他看来,纷乱的欧洲正是美国插手欧洲,甚至是引领世界的最好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将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牵动了罗斯福敏感的神经。他已经意识到日本将成为亚太地区最不安定的因素,甚至想到了美、日之间终有一战。然而,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案》的束缚,让他很难有什么作为去应对。

尽管罗斯福在公开场合多次暗示美国有卷入战争的可能,但只有4%的民众支持武力解决,绝大多数民众表示反对。其实,倒不是美国民众喜欢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而是他们认为20年前美国参加一战是个错误,更希望置身于战争之外。



此时的罗斯福有些“孤掌难鸣”,不仅遭到国内各界的声讨,甚至被冠以“战争贩子”的称呼。然而,善于迂回前进的罗斯福,发现风向不对立刻“收帆”,但前进的方向始终不变,因为他看到了美国将在这场“乱世中”,赢得最大的彩头。

随着德国入侵波兰,也就是二战爆发的第3天,罗斯福发表了他第十次炉边谈话——论欧洲战争,“战争在蔓延……进行的每次战斗,都会对美国的未来产生影响……希望所有人都能深思熟虑地,或者正确地讨论美国出兵欧洲战场的问题”。



他利用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战争的档口,推送自己的战略观。很快,国会修改了《中立法案》,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的军火和军用物资。也就是说,罗斯福以出售武器的形式帮助和支持盟国,并以此警示民众,“战争来了,谁都不能独善其身”。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