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误差分析是什么?
此实验主要由以下几点产生误差:由于预热不足,使测量值产生误差;在实验时,由于电压的步差不可能连续,故测量的峰值会有一定的误差;由于仪器老化,数据不够精确;画出氩的IP-VG2曲线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过程,容易产生误差;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容易计算错误。
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弗兰克(JamesFranck,1882—1964)和哈雷大学的G.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
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弗兰克擅长低压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1913 年他和G.赫兹在柏林大学合作,研究电离电势和量子理论的关系。
用的方法是勒纳德(P.Lenard )创造的反向电压法,由此他们得到了一系列气体,例如氦、氖、氢和氧的电离电势。后来他们又特地研究了电子和惰性气体的碰撞特性。1914年他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是。
汞蒸气中的电子与分子进行弹性碰撞,直到取得某一临界速度为止;此临界速度可测准到0.1V,测得的结果是:这速度相当于电子经过4.9V的加速;可以证明4.9伏电子束的能量等于波长为2536 的汞谱线的能量子;4.9伏电子束损失的能量导致汞电离,所以4.9伏也许就是汞原子的电离电势。
弗兰克和G.赫兹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只充气三极管。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当电子管中充以汞蒸气时,他们观测到,每隔4.9V电势差,板极电流都要突降一次。如在管子里充以氦气,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其临界电势差约为2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