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声事业做大之后,郭德纲又要振兴鼓曲艺术,你看好他吗?
我还是很看好的,相对于相声和戏曲,鼓曲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更陌生。骆派、白派京韵大鼓,还有其他各种的大鼓和曲艺形式,在当年都曾经被老百姓尤其是北方的群众喜闻乐见,然而几十年过去,随着那些老艺术家离去,很多曲艺形式都显得后继无人。
分析郭德纲对这些曲艺并不陌生,从小就接触,如今尽管很少听到但通过听录音也照样沉醉。如果郭德纲至今仍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鼓曲就只能作为他一个爱好,由于他如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有一定经济资本进行运作,因此就可以做一些“任性”的事情。那就是开办德云社的鼓曲社,为鼓曲艺术培养新人。
郭德纲之所以办鼓曲社,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爱人王惠有关。王惠就是京韵大鼓演员出身,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天津成名,举办个人专场的时候,还有骆玉笙这样的老艺术家到场,对她的艺术成就予以肯定。可以说,王惠比郭德纲成名更早,但郭德纲把德云社兴办起来之后,王惠就放下了鼓曲事业,安心做好郭德纲背后的女人,对鼓曲的念想就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了。
感觉郭德纲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创作了,演出也很少了,去挣钱去了,但我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问题。大学那会儿,他的相声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基本上是告别音乐了,在所有需要插上耳机的时候,都是他的相声。然而那时的老郭,收入如何?恐怕比现在差之万里,如果说,即便把相声说到登峰造极,也无法达到一个综艺艺人或者歌手,或者演员的收入水平,我们有什么资格为了“我们心中的好相声”而指责老郭的淡出呢?
即使现在,在许多人看来,老郭的演出就是拿名气换钱,那又如何,当年他说得好的时候,谁给过几百上千的票价?看着老郭和于老师挣大钱了,我觉得我的价值观终于没有被击碎——在一行里做到足够好,你就会出人头地,名利双收。相反,如果老郭一直埋头创作,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收入还赶不上柳岩,我才觉得万念俱灰呢。
努力郭德纲七岁开始学艺,到现在几乎是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相声、戏曲这些传统艺术。三进北京的磨难,成名后遭同行排挤打压,恶意的毁谤诬告,亲手培养的徒弟背叛出走,都没有击垮他对艺术的热爱,嗯……加上他执拗的性格,才能让他走到今天吧。“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因”,郭德纲用苏秦的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曾经没人赏识,最后妥协到只要愿意有人收留他,他就认投,可是因为自身技艺太过出众,而被同行嫌弃,只能自己单干,结果,当狗没人要,单干成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