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简介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在宋朝重男轻女极为严重的情形下,李清照能够从众多词人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喜欢读书作词,但为人并不傲慢,女人的三从四德,李清照遵守的也十分严格。由于当时,正值异族入侵,李清照的书写的词从以前的叙述生活,转变成后来悲叹自身身世凄苦的赐封。李清照也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着中国古代第一女才子的称号。
人物经历:
李清照以多才多艺,她通晓书画,善写诗文,尤其以写词著名,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等官职。母亲也知书善文。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精通史书,见闻广博,少女时代写的诗词就远近闻名了。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德夫说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可见李清照的词是多么具有其艺术特色。
“靖康之变”之前的这段岁月,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花了二十年时间编撰的《金石录》终于编成了。这部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许多清丽婉转的诗词作品。它们大多表现了她在优裕生活中的悠闲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进入了颠沛流离、凄凉悲苦的后期生活。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他独自骑马去建康(当时江宁已改名为建康)听命,不幸于途中患病,到建康后竟与世长辞了。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她埋葬了丈夫,去临安投靠弟弟李沅。
不久金兵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李清照也随着逃难。当她返回越州时,随身带出来的文物收藏,或毁于战火,或被盗掠,只剩下一点残简碎篇。
国破家亡,凄苦漂泊,使李清照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她的词,由清丽缠绵变为深沉悲壮。她深深地怀念故国,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抵抗只知逃跑,给予了极大的讽喻。她在《乌江》这首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32年,李清照移居临安,在那里过完了凄凉孤苦的晚年。但是她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公元1134年,她对《金石录》做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她把书献给朝廷,请求出版。大约在公元1155年或稍后,一代女词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去世时,她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去世后不久,《金石录》终于刻成问世;她的词集《漱玉集》六卷和诗文集《李易安集》十二卷,也相继问世。可惜,她的诗词文集后来都散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李清照集》,都是后人重新收集的,只是她的作品的一部分。
【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发情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李清照的诗词虽然风格不同,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影响。整体风格为婉约的词作中也不乏气象雄浑之作,而其诗作中也有婉秀灵动的作品,这可以看成是两种风格的渗透。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意境宏大,想象丰富,气势豪迈与易安的其他词不同,倒有些像苏辛派的词作。而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有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好用想象与联想,充满浪漫主义的飘逸气质也是其诗的特色之一。在易安的其他词中也有不少风格豪迈的词句,如“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临江仙》)、“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等。而李清照的诗作也不尽是雄浑豪迈之语,如她的《春残》、《偶成》二诗:“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可谓整篇皆是情语,与词的风格别无二致。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这是李清照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她用自己的诗作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家国沦亡的悲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她的诗,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一个柔中带刚,自信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