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读书

议论文,600字... 议论文,600字 展开
 我来答
adgnohc
2009-08-24 · TA获得超过17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阅读的“急”与“慢”

读书的益处,“前人之述备矣”,今人之论也详,早已形成共识类乎真理。本人妄自忝为读书人之列,而且还是“读书有用论”的坚定信徒和实际受益人,自然对此末敢存半丝疑惑。但我还是在读者的朗朗书声中,在书籍的密密字行间,在世人的嘈嘈议论里,窥见了这样一类读者以及与读书有关的人――他们(或家人)也在读书,甚至还在写书,但“读”与“写”下的,却并非是读书有用的为学“正理”,而是与此大有径庭甚或截然相反的“邪道”。这类人,数目不等,年龄有别,职业各异。我姑且把他们名之曰:“急切的读书实用主义者”。

在急切的读书实用主义者当中,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这样一群孩子,或者说是目前的一些在中小学生(我可不是倚老卖老、仗着年纪大欺负人!)。我的确不止一次地窥见到他们读书时的急嗷嗷的表情,急嗷嗷的语言与急嗷嗷的行为。他们大多戴着厚厚的镜片、面色凝重,不苟言笑,步履沉重,缺乏生气。看到这类孩子,我的心中常常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难言的怜悯:这本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少年时光里,这些孩子怎么成了一板正经的“小老头”了呢?我看,他们肯定是太累了点,而且也太急了点。就因为这,在公交车上,一见到被大书包压弯了脊背的小孩子,我常主动起身让座。遇有礼貌地谢绝时,我便认真地对他说:“坐吧,孩子。你们太累了。”一次乘车,我恰巧碰到了熟人的孩子,他是一所重点初中的学生。我问他:“你晚上几点睡觉?”他说:“11点吧。”我说:“怎么这样晚呢?”他回答:“不晚不行啊。作业,复习,预习,学着学着就到点啦。”我说:“中考不早着了嘛,干么这样急?”他说:“也不算太早。老师家长都说,三年时间忒儿一下就到,一想中考,心里就急了。”其实,他这种急嗷嗷还是少儿心性只能算一般化,尚不足为患,而另一种急嗷嗷却有些可悲甚或可怖了。我曾亲耳听到过这样的议论,一个中学生对他的家人说:“弄点药把俺班的几个尖子生都’办挺’就好了,这样,我就成第一名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在说笑话,但即便说笑话,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此伤心病狂的“第一”要它作甚!急而生怨,怨而生恨,恨的元素蓄积这多,一旦在体内漫散开来,对心灵的荼毒在所难免。至于一些读了几本书就急于写书出书的娃娃,我讲不好这样的书中有多少知识的含量,生存的智慧,人生的经验和文化的价值;更讲不好,急嗷嗷地出书除了捞得虚名以外,对其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究有多大益处。名噪一时的韩寒,尽管也写下了《三重门》《零下一度》等还算不错的作品,却也因此而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在高中阶段期末考试中因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毕业时也因学科知识的严重“瘸腿”而被复旦大学拒之门外――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选才的标准也自然以此为准。谁让你读了钱钟书李敖就自视十分了得,就急嗷嗷地自诩为“一块上海大金子”了呢?看来,读书学习中的所有拔苗助长与急功近利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急嗷嗷的读书实用主义”。

为此,我多次表达过这样的困惑和忧患:他们年纪尚小、来日方长、充满希望,为什么就如此急嗷嗷呢?后来,我发现这些急嗷嗷的孩子后面站着各自的家人,我仔细一瞅,他们的表情竟也个个是急嗷嗷的,而且急嗷嗷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孩子们。在生活中、也在媒体上,我经常耳闻目睹有关家长由于急嗷嗷而生发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有的简直是骇人听闻。然而,家长们似乎也颇觉无奈,他们振振有词地声称:“不急行吗?现在大学本科都不好找工作了。”

如果说孩子与家长在读书问题上的急嗷嗷,乃是为孩子前程计,尚有情可原,然而,一些成年人的急嗷嗷,却不能不让人忧虑了。勿庸讳言,在我国之所以大力倡导全民读书活动,潜台词还不意味着读书之风并非遍地尽吹。对于读书的重视度,尚存在着职业、年龄及认知、习惯等的差异,纵然在同职业内,也存在着因人而别的状况。这类人并非不认为读书之重要,只是身边的诸般事务或曰俗务使他一度上进的心蒙上尘埃,而他又惰于经常拂拭,于是尘埃日厚,终至难以在读书上有所增益。然而一旦情势所迫,比如晋级晋职招考评职称之时,他们急嗷嗷的表情便一览无余。先从书橱或从图书室找出一大批资料,摊满写字台,然后根据所需抄将起来,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炮制,“辉煌”的政绩出来了,“美丽”的蓝图出来了,“独到”的论文出来了,全不管是否拾人牙慧。有的甚至连这点“牙慧”也拾不起来,只好破点费请个酒什么的,让别人当“枪手” 代劳,或者干脆在人家的屁股后面署上自已的名字,究竟是第四位还是第五位,哪里还好意思计较。至于作家叶尉林,在其获奖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中(后改编成同名电影获金鸡奖),大段章节地抄袭俄罗斯某作家作品,就更急嗷嗷得有点出格。在这类急嗷嗷的人群里边,所谓的文艺界“名星出书”一时甚嚣尘上。真不知道他(或她)到底读了多少书,竟然争先恐后趋之若骛地出起书来,有的甚至出现言不通字不顺的窘况,有些看来并没多大认识价值及思想意义。于是,其“名作”也只好躲在书店一角蒙尘而立、待价而沽了。

成人读书的急嗷嗷较之孩子带有明显的功利指向,这一目的的流俗,决定其手段的不雅,于是一些泡沫制成的文凭学历和假文凭假学历多了起来,有的竟因此象方鸿渐似的,还果真胡弄个什么教授什么长的干干。但泡沫再怎么漂亮也只是泡沫,它可以织就造假人用来遮羞挡丑的外衣,可以制成钻营者用来掩饰厚脸的脂粉,但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来奠基真正的知识大厦,更不能用来构筑堂皇的文化圣殿。所以日前大洋彼岸有的教授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口号,叫做比慢,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读书读做学问,万不可急嗷嗷想一口吃个胖子。唯其慢,才能充分咀嚼到内中的甘美,才能充分消化尽里边的营养,才能充分将这些养分全盘吸收,从而变为我们的血肉与精气神,成为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慢的智慧其实并不囿于读书为学,它早已作为一种生存哲学,成为一种遍及各业的生命指南,辉映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比如我们通常说的欲速则不达,就深蕴着哲学之思放射着智慧之光。

近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之读书为学“慢”得真是让人折服,字斟句酌,再四推敲,深思熟虑,呕心沥血。“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慢功出细活、出好活、出绝活。慢,让唐诗量虽则少得奇怪但质却是高得惊人(作为诗的帝国,全唐诗只有四万八千多首),让唐诗避免了迅速胀大瞬间爆裂,让唐诗几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从此意义上讲,也正是“慢”成全和造就了世界文学与文化的一个峰巅与奇迹。与文化之“慢”节拍相合,古人的生活之“慢”也着实让人神往。观明月瞧清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听风雨想花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撑孤舟钓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从容,悠长,恬然,闲适!人生百味尽可以慢慢咀嚼、细细品尝了。再看一下杜牧的《山行》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沿路风光无限好,走马观花细赏难。遇有绝胜之处精彩之所,非但要“慢”下来,甚至还要“停”下来,这样才能尽赏到“枫林”与“霜叶”之妙。

参观友人书房,常见壁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及相类的条幅,便每有所感,“淡泊”与“宁静”何讲?想来还是说读书为学之道,不可操之过急。所以,当我们读书为学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离名利远点,离私欲远点,离时尚与诱惑远点,相反,而要离心灵近点,离精神近点,离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近点。如此,我们才算真正悟得读书之真谛,才能辞别急嗷嗷的“读书实用主义”之迷障,臻至读书学习的佳境。
nickcarter445
2009-08-24 · TA获得超过16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5万
展开全部
此题恐遭鄙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