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陈胜起义的背景,和陈胜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同上题目砍清楚2个问呢~!题目!!!!!!!!!!!!!!!!!!!!!!!!!!!!!!...
同上
题目砍清楚 2个问呢 ~! 题目!!!!!!!!!!!!!!!!!!!!!!!!!!!!!! 展开
题目砍清楚 2个问呢 ~! 题目!!!!!!!!!!!!!!!!!!!!!!!!!!!!!! 展开
展开全部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将相),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二百多年的纷争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之后,他又采取了一些厚今薄古的措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前进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但是,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加重了对农民的削和压迫。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逼得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由于各地纷纷响应,使这次起义迅速发展成燎原大火。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各地纷起响应的起义部队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4《陈涉世家》是记这次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具体、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也比较生动的描写了陈涉和吴广的形象。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不愧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吴广虽然刻画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文章也写到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本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肪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议,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轰轰烈烈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的传记,陈涉不属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敢于为陈涉立传,并破格将其事迹列入“世家”,表明他对陈涉历史地位及起义作用的重视和肯定,也表现了他卓越的见识。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从小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却被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古时候盛行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动。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陈胜见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戎卒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戎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陈胜打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秦在乡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但也有少数不同议论: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陈胜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就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这是他“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他对统一号令起义军的战略考虑。后来农民革命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陈胜决定称王立国的必要性。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东北部接连山西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荥阳是通向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附近还有秦囤积大量粮食的敖仓。拿下荥阳,就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取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陈胜派重兵攻取荥阳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当吴广攻取荥阳受挫的消息传回陈县,陈胜十分着急,为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即决定另派周文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骄奢淫逸的秦二世闻听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正在休整的农民起义军被突如其来的几十万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出关中。在曹阳亭(今河南灵宝东北)固守、抗击秦军数十天后,又败退渑池。坚强不屈的周文在几经挫创、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又率部与敌激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周文大军失败后,气焰嚣张的章邯带兵继续东进,围攻荥阳的农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假王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史记•陈涉世家》),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形势就此开始逆转。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比如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直到陈胜外出,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进进出出比较随便,有时也不免讲讲陈胜在家乡的一些旧事。不久有人对陈胜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便十分羞恼,竟然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自此以后,“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史记•陈涉世家》)。另一方面,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12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王侯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从小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却被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古时候盛行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动。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陈胜见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戎卒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戎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陈胜打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秦在乡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但也有少数不同议论: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陈胜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就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这是他“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他对统一号令起义军的战略考虑。后来农民革命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陈胜决定称王立国的必要性。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东北部接连山西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荥阳是通向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附近还有秦囤积大量粮食的敖仓。拿下荥阳,就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取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陈胜派重兵攻取荥阳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当吴广攻取荥阳受挫的消息传回陈县,陈胜十分着急,为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即决定另派周文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骄奢淫逸的秦二世闻听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正在休整的农民起义军被突如其来的几十万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出关中。在曹阳亭(今河南灵宝东北)固守、抗击秦军数十天后,又败退渑池。坚强不屈的周文在几经挫创、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又率部与敌激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周文大军失败后,气焰嚣张的章邯带兵继续东进,围攻荥阳的农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假王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史记•陈涉世家》),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形势就此开始逆转。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比如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直到陈胜外出,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进进出出比较随便,有时也不免讲讲陈胜在家乡的一些旧事。不久有人对陈胜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便十分羞恼,竟然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自此以后,“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史记•陈涉世家》)。另一方面,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12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王侯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展开全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戎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戌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却被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
古时候盛行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动。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 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陈胜见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戎卒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
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戎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
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
陈胜打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秦在乡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但也有少数不同议论: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陈胜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就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这是他“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他对统一号令起义军的战略考虑。后来农民革命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陈胜决定称王立国的必要性。
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
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东北部接连山西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戎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戌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却被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
古时候盛行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动。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 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陈胜见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戎卒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
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戎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
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
陈胜打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秦在乡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但也有少数不同议论: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陈胜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就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这是他“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他对统一号令起义军的战略考虑。后来农民革命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陈胜决定称王立国的必要性。
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
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东北部接连山西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翻译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洞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鸽的
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周。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是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调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入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围着的词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人),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伯。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起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群众。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八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叫乍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扫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该县。攻克新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新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任、铣挪、苦、拓、樵等县,都拿下来了。~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1000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礁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入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翻译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洞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鸽的
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周。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是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调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入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围着的词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人),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伯。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起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群众。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八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叫乍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扫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该县。攻克新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新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任、铣挪、苦、拓、樵等县,都拿下来了。~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1000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礁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入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