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
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3、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4、张弘范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5、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养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弘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天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
中国元代前期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推荐他入藩王忽必烈幕府。子聪博学多能,深受重视。1250年,他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对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推动作用。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六年,订立朝仪。八年,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1258年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6卷传世。
史天泽(1202-1275),元初丞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
史秉直之季子。天泽善骑射,勇力过人,从其兄天倪镇守直定。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进入河北,他随父秉直、兄天倪领乡勇降蒙古军,从攻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兄天倪死,继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先后击败金恒山公武仙,围攻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境),擒斩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对巩固蒙古在河北的统治出力甚多。窝阔台(元太宗)时,他被授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参与灭金之战。蒙哥(元宪宗)时,从攻四川。中统二年(1260年),任中书右丞相。随忽必烈(元世祖)征阿里不哥。次年,与宗王哈必赤统兵平定李之乱。至元年间,参与围攻襄樊,为元军中间突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后与伯颜率军灭南宋,中途病还,死于真定(今河北正定)。
天泽本人是散曲作家,《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其子史樟,即史九散仙,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都喜欢交纳文人。
张弘范(1238--1280)
元大将。宇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张柔子。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王禀)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样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水军,灭宋。有《淮阳集》。
李孟
元朝中叶大臣。字道复,号秋谷。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父唐始徙居汉中(今属陕西)。李孟习儒学,通经史,曾开门授徒。元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初,被选为皇侄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师傅。大德元年(1297),海山出镇北边,李孟留京师辅导爱育黎拔力八达。八年,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十一年春,成宗死,无嗣,皇后伯要真氏策划临朝称制。爱育黎拔力八达闻讯赶至大都,李孟受命与丞相哈剌哈孙联络,发动政变,废伯要真氏。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授李孟中书参知政事。海山即位,李孟恐遭猜忌,弃官逃居许州(今河南许昌)。至大三年(1310),被召回朝,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次年,武宗死,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建言行科举,进用儒士,节制财用,罢僧、道官,多被采纳。皇庆元年(1312)十二月,致仕。延佑元年(1314)十二月,复拜中书平章政事。次年,与程巨夫、许师敬议制贡举法;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与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不合。四年,罢中书平章政事。七年仁宗死,元英宗硕德八剌立,铁木迭儿倚太皇太后答己势力擅权,李孟降为集贤侍讲学士。次年病故。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569663954
刘秉忠(1216~1274)
中国元代前期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推荐他入藩王忽必烈幕府。子聪博学多能,深受重视。1250年,他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对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推动作用。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六年,订立朝仪。八年,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1258年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6卷传世。
史天泽(1202-1275),元初丞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
史秉直之季子。天泽善骑射,勇力过人,从其兄天倪镇守直定。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进入河北,他随父秉直、兄天倪领乡勇降蒙古军,从攻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兄天倪死,继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先后击败金恒山公武仙,围攻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境),擒斩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对巩固蒙古在河北的统治出力甚多。窝阔台(元太宗)时,他被授任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参与灭金之战。蒙哥(元宪宗)时,从攻四川。中统二年(1260年),任中书右丞相。随忽必烈(元世祖)征阿里不哥。次年,与宗王哈必赤统兵平定李之乱。至元年间,参与围攻襄樊,为元军中间突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后与伯颜率军灭南宋,中途病还,死于真定(今河北正定)。
天泽本人是散曲作家,《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其子史樟,即史九散仙,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都喜欢交纳文人。
张弘范(1238--1280)
元大将。宇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张柔子。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围李(王禀)于济南;后为万户,参与围攻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样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水军,灭宋。有《淮阳集》。
李孟
元朝中叶大臣。字道复,号秋谷。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父唐始徙居汉中(今属陕西)。李孟习儒学,通经史,曾开门授徒。元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初,被选为皇侄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师傅。大德元年(1297),海山出镇北边,李孟留京师辅导爱育黎拔力八达。八年,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十一年春,成宗死,无嗣,皇后伯要真氏策划临朝称制。爱育黎拔力八达闻讯赶至大都,李孟受命与丞相哈剌哈孙联络,发动政变,废伯要真氏。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授李孟中书参知政事。海山即位,李孟恐遭猜忌,弃官逃居许州(今河南许昌)。至大三年(1310),被召回朝,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次年,武宗死,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建言行科举,进用儒士,节制财用,罢僧、道官,多被采纳。皇庆元年(1312)十二月,致仕。延佑元年(1314)十二月,复拜中书平章政事。次年,与程巨夫、许师敬议制贡举法;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与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不合。四年,罢中书平章政事。七年仁宗死,元英宗硕德八剌立,铁木迭儿倚太皇太后答己势力擅权,李孟降为集贤侍讲学士。次年病故。
虞集
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迁居江西崇仁县,他是元代著名的学者。
虞集生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三岁开始读书。由于当时南宋垂亡,虞集全家流离于兵荒马乱之中,无法携带书籍,其母杨氏乃对儿子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氏父子诗文。虞集从小聪慧,闻辄成诵。后来流落到长沙,才得到刻本书。此时,虞集已经尽读经书,通晓其义。家庭教育使虞集的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亡元立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上教书,大德初年开始进京,被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继任国子助教。任教时,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各路学生风云而至,登门求教。
元仁宗时,虞集任集贤修撰,极力主张选用深明经学和德行正派者为学官,以培养管理人材。他认为当时的学官,都是论资排辈,强加于诸生之上,有名无实,对学校有害无益。
他论荐的人材,必先重见识。自己看不中的人,也决不因为众人称道而随声附和,以沽名钓誉。评议文章,决不欣赏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至于那些虚伪的奸滑之徒,文章虽妙,也不赞赏。他的这些主张,很被仁宗所器重。
定泰之初,虞集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曾经建议以京东沿海土地听民开垦,筑堤以捍海潮。并提出:一年、两年不征翕租税,三年后看收成如何而定额征收。五年有积蓄后再任命官职,十年佩之符印,可以下传子孙。这样,即可以使东南数万民间武装,内卫京师,外御岛夷;又能发展东南沿海农业生产并保证航运正常运行,以缓和民力。虞集的这些主张虽然当时没有实行,但是后来设立海口万户计,即是采纳其说。
文宗即位,命虞集任奎章阁待书学士。其时,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过了一段时间,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自专领其事。虞集呕心沥血,披阅两载,全书编篡成功,共八百套。
虞集早年斗室攻读,书“邵尧夫诗”,将书室题为“邵庵”,被人尊称为邵庵先生。虞集学问博洽,并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当时江西先贤甚众,后生晚进者很少了解他们。虞集效法太原元好问《中州集》的风格,另作别集《南州集》以表彰诸位先贤。但是,由于病目,终于未能遂愿。平生著作万篇,稿存仅十二、三。所作散文颂扬皇室,推崇儒术,并要求进一步倡导理学。虞集能文善诗,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著有《道园学古录》等。
虞集晚年告病回江西,于至正八年(公元1348)五月病卒,享年七十七岁。官自将仕郎,十二转为通奉大夫,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谥文靖。虞集生长于乱世,显赫于盛世。在教学、理学和治世等各方面的不少见解,为我们留下难得的借鉴。
张文谦(1261一1282),字仲谦,邢州沙河(今沙河市)人
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他在元朝统一。元初经济恢复发展、制订《授时历》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文谦自幼聪敏,与刘秉忠是同窗好友,后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1247年,经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进入蒙古亲王忽必烈幕府,并为重用,成为忽必烈潜邸幕府主要谋臣之一。
在忽必烈统一中国过程中,张文谦多次随军南下,攻伐大理。南宋等地。在军中,张文谦曾与刘秉忠等汉臣竭力劝说忽必烈放弃蒙古屠城旧制,不可嗜杀。忽必烈在张文谦等人神武不杀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本族掠地屠城的旧习,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征服地区的原有文明。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张文谦升任中书左丞,协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积极主张轻摇薄赋,与百姓休养生息,得到百姓的称赞。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1262年涨文谦将聪明过人,博精天文、水利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赋才华的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
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整顿交治,兴学重教,积极传播汉地先进文化,使西夏落后、鄙野的羌俗为之一变。在西夏时,张文谦还支持郭守敬对唐徕、汉延等大小数十条渠道进行疏浚修复,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现“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设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张文谦以参加攻事兼任司农卿,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等事。这些农官巡行各地,劝保农桑,指导生产,不几年,功效昭著,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进了元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张文谦以昭文馆大学土身份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制历工作。王恂, 郭守敬等人在张文谦的支持、领导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四海测验,掌握了大量准确的天文数据,于1280年完成了《授时历》的编订,将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张养浩(1270~1329)
中国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曾任东平学正、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4个月,劳瘁而亡。张养浩为官直言敢谏。他的一些散曲写宦海风波、世态炎凉,真切深刻,如〔朱履曲〕《警世》便是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佳作。另有些散曲写他辞官归田后的心理感受和退隐田园的生活,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最有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在怀古兴叹之际联想到百姓的疾苦。他的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在陕西赈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不多见。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套。
太多了!!!!!!
军事上:张弘范(不是汉奸,是真正的元朝人)、范文虎(范跑跑那个代号就来源于此人)、贺仁杰(第一次听说此人时候以为是狄仁杰)
文学上: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这四位统称元曲四大家)、王冕、赵孟頫(宋朝宗室、楷书四大家之一)、王实甫(西厢记作者)
中期张珪、张养浩、元明善、吴澄
后期贺惟一、虞集
实际上中后期就张珪、贺惟一厉害点,其他权利不大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