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德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
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 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 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神学家;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
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
(3)化学——(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
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
第三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社会规范渐渐为新的社会规范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变化在孔德(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眼里意味着,社会变迁的方向模糊不清;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正在受到威胁。因此,了解社会事实,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变动,找出支配社会现象与人类行动的规律,便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当时建立“社会物理学”(后改称社会学)的主要动机与目的。
二、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社会静力学是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范畴。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当年创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基本动因。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关社会秩序的理论便成为孔德社会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提出“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的理论观点。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后者则研究社会在维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进步与变迁。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阿隆指出的那样,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论述这一基本秩序在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以“人类秩序的抽象论著”为副题论述了他的社会静力学观点。孔德认为社会静力学的研究目的是“将人类秩序作为一个不变的东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的结构进行剖析,找出社会结构的性质。这样做“最终是为了确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后解释这个制度最终实现之前为什么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准备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静力学在孔德看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一致、社会制度正常的科学。
那么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孔德认为对社会剖析应首先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着手。因为家庭是微缩了的小社会,社会的美好前景来自家庭的和谐。家庭关系包括两性、亲子、兄弟或姐妹关系等等。家庭关系实际上体现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两重性的统一与和谐:人们在家庭中从种己的动机出发,其结果则是既爱自己又爱(家庭中的)他人。此外,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差异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顺从与被顺从;这种关系若能延伸到社会,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随后,孔德又进一步分析了阶级或种族即社会的“组织”这一层次。从社会和谐协调的原理出发,孔德认为“社会愈进步,阶级、组织、机构愈复杂,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谐。为达此目的,社会各阶级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他指出,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工人起义、市民暴动等骚乱乃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不能协调,因此实证论者应当以宣传“爱”与“秩序”为己任。在孔德看来,国家和政府作为社会权力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国家和政府超越于阶级之上,主持公道。他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功能:(1)用宣传和教化的方式统治社会。(2)用军队和宪兵等暴力手段统治社会。此外,孔德也强调了宗教力量对政治权力组织的制约和辅助作用:“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括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的或纠正这种力量统治的东西,即教权。教权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内在生活,把人们联系起来共同生活、行动,使世俗权力神化让人们了解服从的必要性。不过孔德所指的宗教就是他所倡导的。“人道宗教’’或日“人性宗教”,而教权则是人的智力和感情的权力。可见,孔德对教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发挥社会调节功能是相当重视的。
在孔德看来,维持社会秩序除了家庭、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宗教力量之外,语言和社会分工也发挥其重要功能。孔德认为语言以其横向与纵向联络的特征,能够实现人与人之同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并且使社会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第7章充分论证了劳动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秩序也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与经济合作。个人进行经济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社会联系。劳动分工促进了工业发展,专业化的相应发展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原理其实就是他的社会秩序论。其基本特点是:第一,社会的协调和谐一致与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研究的主要论题;第二,构成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三,其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共时性,而构成社会的元素、组织、器官在同一时空内有静态相互关系和功能。从这些特点当中人们不难发现孔德的社会秩序理论已有社会学功能分析的倾向。
(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在《实证政治体系》第3卷中,孔德详细论证了他的社会学原理。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就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由于孔德将人类历史看作人类智力发展史,所以随着人类智力自然的发展与进化,人类社会亦必然走向进步。
“(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秩序的发展”就是孔德以实证论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变迁 理论的概括。
孔德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孔德关于人类认识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论述,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际上取决于人类智力、思想必然进步这一规律。因此,与这一人类智力发展、进步各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则是社会秩序、社会性质的发展与进步。孔德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
1、在神学阶段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单位,人们崇拜神灵,尊奉政治的绝对权威,其政治体系是君主专政,维持社会秩序依靠军事类型的社会组织,因此这一阶段是权威的时代。神学阶段又分为(1)拜物教时期,(2)多神教时期,(3)基督教的一神教时期。在拜物教时期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家庭与氏族产生了;在多神教时期形成城邦国家、神权政治;在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涌现,政教逐渐分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农奴制解体,雇主与雇工分离,社会生活日益走向秩序化,这些都是神学阶段的社会变迁与进步。
2、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理性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人们追求“天赋人权”、“平等”一类的抽象原则,国家政体转向共和制,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是“法学家”因而可以称为法制时代。这一阶段民族国家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形而上学阶段的显著特点,工业的发展与巩固并渗入西欧各国政治之中。被孔德称为“西方革命”的这一阶段已具备了向实证阶段过渡的基本条件。
3、在人类智力的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实证或科一学阶段中,人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经验事实成为知识根本的唯一的来源,所以能够使人们的意见达到一致,个人的意识、情感和行动能够服从于社会的普遍秩序与法则。这一阶段实行的是实证政治体制。“工业在社会中的统治取代了军事的统治,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把注意力从剥削其它社会转到开发大自然。”在孔德看来,在实证阶段人类的感情联系的范围已由第一、二阶段时为家庭和民族国家扩大到全人类。总之,实证阶段就是人类智力和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形式。
那么,导致人类智力的进步与社会从无(秩)序到有(秩)序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孔德认为,除去人类本身的智力与思想外,影响这一变迁过程的积极因素是:(1)人口的增加,(2)人类知识和道德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据他说是可以抑制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的威胁),(3)劳动分工的发展,(4)种族、气候和人的平均寿命等。上述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外,孔德又指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即保守派推行的所谓“倒退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适于前一时期的思想强加于人,以应付转变时期的社会混乱。此外,他认为即使有好的哲学,但如果推行变革太激烈也会使知识与进步所需的社会秩序毁于一旦。
通过上面对孔德社会动力学,即社会变迁理论的概述,我们大致可概括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第二,人类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三,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乃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the methods for sociology)
孔德将社会学看作一门实证的科学,以此区别于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关于社会和人的思辨哲学。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惟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完善起来的科学。
那么,社会学如何科学地研究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呢?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其中,前三种已在自然科学中成功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03等内容。
第四节 评 价
通过本章以上各节有关孔德生平、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学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论述,笔者认为,作为古典社会学家的孔德对社会学及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贡献:
第一,他在19世纪前期首先提出人们应当象对自然界那样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找出其规律性并由此创立了社会学这样一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门类。孔德因此赢得了“社会学之父”的称誉乃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孔德关于科学地研究实实在在的社会的主张,使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彻底脱离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家的社会哲学范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第三,孔德不仅开创社会学这门新科学,而且提出一整套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孔德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初次尝试,为后来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探索提供了基础与动力。
第四,孔德提出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变迁问题(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理论)以及他对人类行动的哲学解释,成为自他以来社会学理论探讨的三大主题。孔德的这一开拓性贡献功不可没。此外,他关于社会有机整体论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西方主流派理论的功能主义的直接来源之一。孔德提出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尽管已有了重大改进,但至今在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但是,作为社会学初创时期的理论家,孔德社会学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孔德以实证哲学观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视为人性即情感、智力、行动发展的结果,因此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按照这一哲学观,孔德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很难反映社会的客观规律。
其次,孔德的政治观点也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色彩,因此必然会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例如,维持现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秩序就是他研究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所以孔德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社会改良。社会进步与变迁虽然是他研究的主题之一,但这种进步与变迁仅仅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这一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阻碍了孔德对阶级的分化对立与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其变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因而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孔德从早期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倡导者跌落到了晚年时期的人道宗教的鼓吹人。虽然他一再声称“我的实证主义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宗教。”但是他以宗教代替科学最终会妨碍他对社会的研究.可惜他对这一点并未觉悟。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孔德开创的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影响与功绩将载人社会学发展的史册。
第二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
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 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 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神学家;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
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
(3)化学——(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
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
第三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社会规范渐渐为新的社会规范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变化在孔德(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眼里意味着,社会变迁的方向模糊不清;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正在受到威胁。因此,了解社会事实,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变动,找出支配社会现象与人类行动的规律,便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当时建立“社会物理学”(后改称社会学)的主要动机与目的。
二、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社会静力学是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范畴。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当年创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基本动因。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关社会秩序的理论便成为孔德社会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提出“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的理论观点。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后者则研究社会在维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进步与变迁。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阿隆指出的那样,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论述这一基本秩序在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以“人类秩序的抽象论著”为副题论述了他的社会静力学观点。孔德认为社会静力学的研究目的是“将人类秩序作为一个不变的东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的结构进行剖析,找出社会结构的性质。这样做“最终是为了确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后解释这个制度最终实现之前为什么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准备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静力学在孔德看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一致、社会制度正常的科学。
那么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孔德认为对社会剖析应首先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着手。因为家庭是微缩了的小社会,社会的美好前景来自家庭的和谐。家庭关系包括两性、亲子、兄弟或姐妹关系等等。家庭关系实际上体现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两重性的统一与和谐:人们在家庭中从种己的动机出发,其结果则是既爱自己又爱(家庭中的)他人。此外,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差异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顺从与被顺从;这种关系若能延伸到社会,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随后,孔德又进一步分析了阶级或种族即社会的“组织”这一层次。从社会和谐协调的原理出发,孔德认为“社会愈进步,阶级、组织、机构愈复杂,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谐。为达此目的,社会各阶级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他指出,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工人起义、市民暴动等骚乱乃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不能协调,因此实证论者应当以宣传“爱”与“秩序”为己任。在孔德看来,国家和政府作为社会权力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国家和政府超越于阶级之上,主持公道。他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功能:(1)用宣传和教化的方式统治社会。(2)用军队和宪兵等暴力手段统治社会。此外,孔德也强调了宗教力量对政治权力组织的制约和辅助作用:“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括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的或纠正这种力量统治的东西,即教权。教权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内在生活,把人们联系起来共同生活、行动,使世俗权力神化让人们了解服从的必要性。不过孔德所指的宗教就是他所倡导的。“人道宗教’’或日“人性宗教”,而教权则是人的智力和感情的权力。可见,孔德对教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发挥社会调节功能是相当重视的。
在孔德看来,维持社会秩序除了家庭、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宗教力量之外,语言和社会分工也发挥其重要功能。孔德认为语言以其横向与纵向联络的特征,能够实现人与人之同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并且使社会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第7章充分论证了劳动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秩序也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与经济合作。个人进行经济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社会联系。劳动分工促进了工业发展,专业化的相应发展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原理其实就是他的社会秩序论。其基本特点是:第一,社会的协调和谐一致与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研究的主要论题;第二,构成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三,其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共时性,而构成社会的元素、组织、器官在同一时空内有静态相互关系和功能。从这些特点当中人们不难发现孔德的社会秩序理论已有社会学功能分析的倾向。
(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在《实证政治体系》第3卷中,孔德详细论证了他的社会学原理。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就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由于孔德将人类历史看作人类智力发展史,所以随着人类智力自然的发展与进化,人类社会亦必然走向进步。
“(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秩序的发展”就是孔德以实证论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变迁 理论的概括。
孔德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孔德关于人类认识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论述,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际上取决于人类智力、思想必然进步这一规律。因此,与这一人类智力发展、进步各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则是社会秩序、社会性质的发展与进步。孔德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
1、在神学阶段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单位,人们崇拜神灵,尊奉政治的绝对权威,其政治体系是君主专政,维持社会秩序依靠军事类型的社会组织,因此这一阶段是权威的时代。神学阶段又分为(1)拜物教时期,(2)多神教时期,(3)基督教的一神教时期。在拜物教时期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家庭与氏族产生了;在多神教时期形成城邦国家、神权政治;在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涌现,政教逐渐分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农奴制解体,雇主与雇工分离,社会生活日益走向秩序化,这些都是神学阶段的社会变迁与进步。
2、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理性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人们追求“天赋人权”、“平等”一类的抽象原则,国家政体转向共和制,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是“法学家”因而可以称为法制时代。这一阶段民族国家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形而上学阶段的显著特点,工业的发展与巩固并渗入西欧各国政治之中。被孔德称为“西方革命”的这一阶段已具备了向实证阶段过渡的基本条件。
3、在人类智力的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实证或科一学阶段中,人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经验事实成为知识根本的唯一的来源,所以能够使人们的意见达到一致,个人的意识、情感和行动能够服从于社会的普遍秩序与法则。这一阶段实行的是实证政治体制。“工业在社会中的统治取代了军事的统治,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把注意力从剥削其它社会转到开发大自然。”在孔德看来,在实证阶段人类的感情联系的范围已由第一、二阶段时为家庭和民族国家扩大到全人类。总之,实证阶段就是人类智力和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形式。
那么,导致人类智力的进步与社会从无(秩)序到有(秩)序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孔德认为,除去人类本身的智力与思想外,影响这一变迁过程的积极因素是:(1)人口的增加,(2)人类知识和道德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据他说是可以抑制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的威胁),(3)劳动分工的发展,(4)种族、气候和人的平均寿命等。上述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外,孔德又指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即保守派推行的所谓“倒退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适于前一时期的思想强加于人,以应付转变时期的社会混乱。此外,他认为即使有好的哲学,但如果推行变革太激烈也会使知识与进步所需的社会秩序毁于一旦。
通过上面对孔德社会动力学,即社会变迁理论的概述,我们大致可概括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第二,人类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三,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乃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the methods for sociology)
孔德将社会学看作一门实证的科学,以此区别于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关于社会和人的思辨哲学。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惟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完善起来的科学。
那么,社会学如何科学地研究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呢?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其中,前三种已在自然科学中成功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03等内容。
第四节 评 价
通过本章以上各节有关孔德生平、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学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论述,笔者认为,作为古典社会学家的孔德对社会学及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贡献:
第一,他在19世纪前期首先提出人们应当象对自然界那样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找出其规律性并由此创立了社会学这样一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门类。孔德因此赢得了“社会学之父”的称誉乃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孔德关于科学地研究实实在在的社会的主张,使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彻底脱离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家的社会哲学范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第三,孔德不仅开创社会学这门新科学,而且提出一整套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孔德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初次尝试,为后来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探索提供了基础与动力。
第四,孔德提出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变迁问题(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理论)以及他对人类行动的哲学解释,成为自他以来社会学理论探讨的三大主题。孔德的这一开拓性贡献功不可没。此外,他关于社会有机整体论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西方主流派理论的功能主义的直接来源之一。孔德提出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尽管已有了重大改进,但至今在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但是,作为社会学初创时期的理论家,孔德社会学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孔德以实证哲学观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视为人性即情感、智力、行动发展的结果,因此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按照这一哲学观,孔德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很难反映社会的客观规律。
其次,孔德的政治观点也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色彩,因此必然会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例如,维持现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秩序就是他研究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所以孔德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社会改良。社会进步与变迁虽然是他研究的主题之一,但这种进步与变迁仅仅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这一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阻碍了孔德对阶级的分化对立与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其变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因而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孔德从早期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倡导者跌落到了晚年时期的人道宗教的鼓吹人。虽然他一再声称“我的实证主义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宗教。”但是他以宗教代替科学最终会妨碍他对社会的研究.可惜他对这一点并未觉悟。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孔德开创的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影响与功绩将载人社会学发展的史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