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为何赵匡胤选择杯酒释兵权?
只能说各个皇帝有各个皇帝的做法,并且赵匡胤的做法其实并没有保住他的江山,日防夜防,但是皇帝还是到了自己的弟弟手中,而朱元璋朝虽然有掐起来,但是好歹是自己的亲孙子与亲儿子。
每一位开国皇帝都对待自己的功臣的一种方式,而这两位皇帝的选择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与处境是相似的——给后人除掉障碍,尽可能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的是皇权,怕臣子篡位,但是可惜他所防的没错,但是少防了自己的兄弟,而他的儿子们,老大老二过于中庸,真正有出息的赵德芳,却尚为年幼,所以接任他的帝位的,仍旧是他弟弟。
而朱元璋当年的太子朱标,也同样是比较软弱的性子,只适合当太平之皇,却不能当乱世之帝,虽然后续死在朱元璋之前,但是据历史上的记载来说,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隐隐指向了朱标——如果不杀,这个太子坐不稳那个帝位。
当然,在朱标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虽然雷厉风行,但是他有着出手的魄力,却没有朱元璋的手腕,因此虽然他削藩、杀了一部分的大臣,做了政务改革,但是却依然让朱棣上了位。
如果说当年的太子是朱棣的性子,那么朱元璋就没有必要杀功臣了,因为朱棣镇得住那帮臣子,也有王者之风。
在帝位的争夺当中,无所谓哪位是暴君,只能说开国之君更怕自己与自己子孙的帝位坐不稳,如此而已。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有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这句话是范蠡对文种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句话在后来就演变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说完的两千多年里,这句话在君王取得天下后被一次次地上演,开国皇帝们总认为自己的位置不稳,总想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屠杀殆尽”。对开国功臣们来说,要从皇帝手中活命,要不就是主动交出兵权称病退隐,要不就等着皇帝剥夺兵权。
这所有开国皇帝对待功臣的手段上,赵匡胤和朱元璋最常被人提及,一个“杯酒释兵权”,另一个则“开启杀戮模式,将功臣屠杀殆尽。”朱元璋开启杀戮之心,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毕竟是朱允炆是以皇长孙的方式即位的,以朱允炆的文弱状态,是很难让皇位稳固。同是开国皇帝,为何赵匡胤称帝后,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而不是杀戮?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晚朝结束后,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留下来喝酒。酒兴正酣时,赵匡胤假装皇位受到威胁,一席话后,将领们知趣地称病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有读者表示,赵匡胤不是不想来个斩草除根,而是现实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这是为何?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中被黄袍加身,他能即位跟后周皇帝年幼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取得天下后,人心并不稳定,这是其一。其二,北宋建立后,天下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有强大的辽国和其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则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等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总之一句话,此时的北宋四周强敌如云。
在这样的局面下,赵匡胤是不会也不敢将功臣彻底赶尽杀绝的。反观朱元璋,也不是登上皇位后立即就屠杀功臣的,当全国各地反叛势力被彻底平定之后,他才考虑为皇位稳定向功臣举起屠刀。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赵匡胤为何选择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巩固皇位,而不是大开杀戒,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功臣们还有利用价值!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