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过程的几个阶段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那么青年教师成长大致经过几个阶段呢?
学习模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
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
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特点
比学生先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分为无效知识和有效知识。
无效知识即旧信息,有效知识是新信息。
有效知识又分为教材中现成和教材中没有的两类,教材现成又可分为学生能够看懂和学生无法看懂两种。
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懂的教材知识来源于教材又超出教师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
不少教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真知识和假知识。
传授假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
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识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
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重复而获得,致使教学变成一种形式,
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
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
这只能是教师唯上、唯书、唯教参,缺少主见和创造精神。
教学
“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的钻研结果。
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
还说不上是“教学”,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态度
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
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特点
术业有专攻,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
正因为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
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态度
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
可是,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处于这一状态中,
有的认为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实际只盯着几个“佼佼者”;
有的心里也想一个不放,实际工作中因畏其难而退步,正因为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胸中装着每一个学生。
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
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高。
特点
有崇高的师德修养,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教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
更为重要的是,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的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上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实破自我。
作为理论家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
教学
是以“启发”为前提。
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好的学习方法、技巧演示给学生看或传授给学生,而是创设一种“情境”去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学生思索而不得要领或感到迷惘时,或引导,或点拨帮助,进一步诱发,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事物,进而,带领或指示学生归纳,总结出最适合学科特点和个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悱不发”。
“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态度
胸中装下每一个学生。
教师的心中不但应“良莠兼收”,而且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难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牵动着教师的心。
首先要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几个学生“学得好”并不意味着“教得好”,要全面丰收才算“教得好”。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导得法,就会成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021-06-10
(2)适应期。职业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解决适应实际工作和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功的矛盾。
(3)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熟练的矛盾。
(4)创造期。创业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人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初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与矛盾也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就不断地向教师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但是,教师在职业熟练期形成的固定化自动化的工作习惯往往与此有一定的矛盾。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所以,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第一,在素质上,发展创新性素质。比如,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在活动上,具有探索性。骨干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始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第三,在成果上,注意理论总结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以上便是在教师成长阶段及特点。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会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