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媵妾”是什么?她与普通的妾相比有何区别?
古代不同的阶段对婚姻礼法和制度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士族大夫,官员权贵,商人以及地主,庶民根据身份,地位对应的可以纳多少个女子,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的。但是一夫多妻制的规定始终是统一的,就是只能有一个妻子,在一个妻子之下才可以纳媵妾。
媵与妾的地位都是庶妻,但是媵又与妾有着地位上的区别,媵的意思是陪送,古代时期女子出嫁,陪嫁的人叫媵,这个人一般是同族的姐妹,侄女,所以媵的地位上虽然低于嫡妻,但远高于妾。而且媵是天子,诸侯和皇室贵族,士大夫才能纳,而普通阶层也就只有纳小妾的资格。
因为媵的出身是正经人家作为陪嫁而纳进来的,也有些地位,所以一般的宴席祭祀媵是可以出席的,但是妾的身份就比较卑贱,没有资格出行。要注意一点,陪嫁过来的丫鬟算不得媵,丫鬟是奴隶出身,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小妾。历朝历代在媵妾的制度上也有律法限制,春秋时期诸侯的媵只能是同姓,否则纳的异性媵则属于不合法的。唐朝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人家才可以拥有媵,其他的则只有纳妾的资格。
战国至三国期间这种纳媵制比较盛行,因为女家的嫡妻过世了,媵作为同族还可以继续是一家人,不会损伤女方利益,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就曾极力主张司马炎迎娶杨家女子,在她死前司马炎娶了她本家的堂妹,即使她不在了娘家依然还可以风光下去。
媵在嫡妻过世后,可以作为替补成为嫡妻,而妾的身份一般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转正为嫡妻的,齐桓公时期,还订有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明令禁止妾不得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