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者,天下之利势也。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解释: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势。
出自:《荀子·王霸》(战国 荀子)
原文: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
译文: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势。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较大的安定,较大的繁荣,从而成为福祉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一旦政被推翻,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齐湣王、宋献王便是如此。
作品赏析
《荀子·王霸》本篇谈论治国之道,与《富国》最后部分相衔接。作者在这一段文字中指出,以道治国则大安、大荣。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谋,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以义治国才能征服天下。义即礼义,也就是道。
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特别是后者。任用积礼义之君子则王,任用谋之人则亡。对国君来说,他自身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求得一位贤相,这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荣辱。本文强调治国得人的重要。
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
出自荀子论。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日: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
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
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
闵、宋献是也
译文
荀况论之日: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
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较大的安定,较大的繁
荣,从而成为福祉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
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
有;一旦政权被推翻,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也做不到了。齐湣王、宋献王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