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生平事迹。以及励志小故事
一、莫言的生平事迹: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笔名莫言,中国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美国的唐纳德·莫里森美国新闻杂志《时代》称他为“所有中国作家中最著名、最常被禁止和广泛被盗版的作家之一”,吉姆·利奇称他为弗朗茨·卡夫卡或约瑟夫·海勒的中国答案。
他因1987年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而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其中的《红高粱》和《高粱酒卷》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
2012年,莫言作为一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
二、励志故事“军校梦”的失与得:
1978年元月,莫言到北京出了趟公差,顺路回老家高密探亲。返回部队后,领导找莫言谈话,说上级分配给连队一个报考解放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名额,经研究,决定让莫言复习功课,准备参加考试。莫言的头嗡的一声响,脑子蒙了好久。
莫言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改善生活,每人一个“狮子头”,在那个年代,这可是难得的美味,但吃到口中如同嚼蜡。这是莫言此生第一次体验到食肉无味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站上领导一直认为莫言是高中生,所以才决定让莫言去参加考试。
但莫言实际上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政治也许还可以对付,但数、理、化一窍不通。报考的专业,是电子计算机终端维修,这对莫言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如果说出真相,那莫言就彻底完了。莫言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部队一位姓马的无线电技师,湖南人,与莫言同岁,对莫言不错,为莫言鼓劲打气,说据他所知,此次分配考试名额,实际上是为了照顾,考试只是走个过场,只要交不了白卷就可以入学。可是莫言连四则运算、分数加减都不会。
马技师主动答应教他学习,于是莫言下决心拼命一搏。莫言写信让家里人将大哥用过的所有初、高中课本给他寄来,每晚去马技师那里上课。经领导批准,在工具储藏室里为莫言安了一桌一椅,允许莫言不值班时可以进去学习。
莫言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更多的是绝望,希望越来越渺茫。那时的莫言面黄肌瘦,头发蓬松,教导员说,莫言像个囚犯。到8月份时,教导员找莫言谈话,说:“上级刚才来电话,原先分配给莫言站的那个考试名额取消了,希望你能正确对待。
”他的话一方面让莫言如释重负,一方面让莫言深感失望。教导员在全站会议上宣布了这件事,同时宣布恢复莫言的警卫班副班长职务。
那时候,正是全军学文化的热潮,教导员让莫言给站上战士讲数学。给战士们讲数学时,莫言才意识到,在半年的时间里,真的学会了不少知识。后来,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听了莫言一堂三角函数课,认为很有水平。莫言能被调到保定训练大队当教员,与这堂课有关。
1999年莫言重访故地,营房已经成了养鸡场。到那间当年的储藏室里去看,墙壁上莫言涂鸦的那些数、理、化公式还依稀可辨。
扩展资料
莫言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
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泥塑、高密剪纸和茂腔等)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莫言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时说:“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莫言从自己家乡东夷文化遗存中大量出现的鸟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种各样民间艺术、传说和古代偏于神鬼演义方面的文学文本如《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和《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获得灵感,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
进而在心理上、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大地,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参考资料:莫言—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