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扔旧东西是什么心态?
因为人类毕竟是在感性认知和逻辑认知中挣扎的一种生物,人类依恋的不是旧物,而是旧物上的寄托的过往。
恋旧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人类为数不多真正谈得上共性的情绪之一,这种情绪的本源实际上来自于人类对既往经验形成的一种情感依赖,人类从经验之中获取的除了技能方法知识之外,更多的还有一份安全感。
恐惧的根源是未知,而对于人类来说,过往经历是少数几种完全已知的事物之一,而这种完全已知的状态,让人类对过往的认知怀有一种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往往可以在人类面临新的未知环境时,给予人类以极大的心理安慰,而这种心理安慰就是恋旧情绪的来源。
当人类面临新的未知困境时,我们会试图从既往的经验中寻找一种可以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探寻路径,并且尝试着从既往的困境中寻找与当前面临困境类似的情况,提取出其中的经验,用以应对未知,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过往经历中的未知因素相对较少,因此过往的经验对于面临全新未知环境的人类来说,就具有极大的心理安抚作用,这种心里安抚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有安全感,更多的还有挺过难关后的庆幸和宽慰。
这种包含着庆幸宽慰与安全感的心理因素,便是所谓的恋旧,而人类是一种思想来源于现实的生物,所谓意识是现实的映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于是为了再一次体验那种庆幸和宽慰的感觉,从过往的安全感中寻找当下困境的解决方案,人类便会把自身对过往的依恋代入到某些,与过往具有强烈相关因素的现实客观存在之中,对某些旧物的怀念和喜爱,就是这种情绪的直观来源,或者说这些旧物本身就是这种怀念情绪的物质化表现形式。
这些旧物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品,而是被赋予了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才是这一物品在成为恋旧对象后的主要使用价值,而非其原本功能。
具备相同经历的人,往往也能通过对这种怀念情绪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及其映射的怀恋情绪的共情来获得安慰。
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落,堆放着一些过去的东西,或是因为价格便宜买回来却发现没有用处,或是用过几次之后觉得不合适,又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
他们满是灰尘,对当下和以后没有什么用处,但我们就是舍不得扔,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扔掉他们就是浪费,放在一边才更让人心安。
其实,这体现了人类贪婪的一面,明明对你已经没有了用处,却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不肯舍弃,我们以为我们抓住了它们,其实是对自己的束缚。
囤积强迫症
我们错误地认为,它们是我们付出的钱、精力的产物,其实,他们是我们错误决策的代价,我们如果将他们保存,就会给我们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买错的东西依旧在身边,我并没有失去什么”。
然后,我们就会麻木地继续买进“鸡肋物品”,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可能患上囤积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无节制的囤积和收集各种无用的物品。
沉溺于过去
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为“睹物思情”,一些对个体有特殊影响的物品承载着特殊的感情,看见它们我们就想起了自己的旧事,并且, 很多时候,它们往往是带有负面情绪的物品,下定不了扔掉他们的决心,就把它们放到看不见的角落,以求心安。
我们并不是说怀旧不好,只是,过度沉溺于过去容易迷失未来,过去的辉煌或是失意都已经随风而消散,什么都不肯舍弃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不肯从过去的辉煌中醒来,那也就是你最终的高度。
山下英子认为,未来是神的恩赐,不应该总在期盼未来,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不计较过去的种种,活成一个乐天派。舍弃的是东西,更是自己过去的种种情绪,我希望大家每天醒来都是新鲜充满活力的自己,而不是因为过去的种种而迷惑,今天终会成为过往,活在当下。
刘墉先生说,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那些对自己没有用的尽快舍弃掉,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生命漫长却又短暂,难道要背上那些无用的东西来让自己错过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那些我用不到,但我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它们占据着我的空间,影响我的心情,左右我的抉择。人的一生不应该大步向前,勇敢一些的尝试新生活吗?舍与得是值得人们品味一辈子的话题,那些拥有可能会心安,但没有也不会困惑的杂物还是请各位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