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几个问题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什么?2、“温故”和“知新”仅仅是相互补充并列的两个方面吗?3、六十是?之年,70呢?80、90呢...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温故”和“知新”仅仅是相互补充并列的两个方面吗?
3、六十是?之年,70呢?
80、90呢
展开
 我来答
桐花万里恋霓裳
2009-11-08 · TA获得超过49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1、论语十则中有几个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等等。
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的重视,他强调学习要温故与知新相辅相承,遇到比自己好的人要学习,遇到有三人,必有人可以教我的东西,都说明学习是任重道远的事情,要一直坚持,而且每天还要反省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认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态度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知识,有过改之,无则加勉。

2、“温故”与“知新”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既互相补充,也螺旋上升,层层递进。

3:《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六十也称花甲
七十常称古稀。

补充: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hljadlym_1111
2009-11-07 · TA获得超过26.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0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10万
展开全部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仅是,还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3、六十:花甲之年
七十:古稀之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9-11-16
展开全部
学而时习之的“之”的意思是 它,代词,这里代指知识
诲女知之乎的之的意思是 它,代词,这里代指教诲的内容。
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之的意思是 它,代词,这里代指善者,好的东西好的方面。

以下附录 之 的一般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415371.html?fr=qr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看似无奈
2009-11-21 · TA获得超过32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4万
展开全部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2.不仅是,还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3、六十:花甲之年
七十:古稀之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