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故事

 我来答
泰然还开心的虎鲸w
2022-06-13 · TA获得超过9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7.5万
展开全部

禅语故事

  看禅语故事,领悟人生大道理。我和大家分享的几则禅语,愿大家能有所感悟。
 

  人生短暂亦苦难

  累了自我累别人

  欲如行云流水意

  入禅悟道佛蒲参
 

  —胡杨月

  1、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2、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3、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4、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5、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6、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7、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8、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9、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10、无

  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得“众生皆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这正是佛的世界观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及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要传授衣钵之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的最好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矣,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有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变成了禅宗六祖。他参透了佛的三法印,明白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到”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真境。

  11、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天下大雨。某人就躲到屋沿下躲雨,看见观音打着雨伞在前面雨中走着。某人对着打着雨伞的观音说:“观音度我一度。”意思是要观音手中的雨伞。观音说:“你在屋沿下,我在雨中,谁度谁呀!” 某人听观音这样一说,就从屋沿下走入雨中.。某人对观音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请观音度我一度”。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只不过我手中有伞,你手中没伞.。你应该要伞度你,而不是叫我度你。”某人听后郁闷,回家去了。

  某人有次碰到难题,于是想到庙里去求观音。正在想磕头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个女人也在拜观音。看这个女人很像观音,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于是某人上前问:“你是不是观音?”观音说:“我是观音。” 某人问::“你为什么要拜自己? ”观音说:“人有难事,我也有难事,我现在也遇到难事.。我该求谁呀.,我该去求佛是吧?可是我一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在这里要拜自己。

  某人听后恍然大悟。

  12、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13、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14、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15、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16、诗偈论道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17、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18、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19、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20、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

  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

  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

  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

  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

  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

  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

  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

  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

  不问可知了。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