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赵括是谁 在历史上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赵括,一个颇具有争议的人物。世人都笑话赵括的军事能力,笑话他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做书上告诉他的事情,所谓“赵括纸上谈兵”,讽刺了赵括的能力,《史记》里那一句:“括军四十万降武安君尽坑之”。让赵括一辈子甚至永远背负上了失败者、无能者的名号。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有他个人对赵括的具体评价,只是通过蔺相如的口中侧面提到了:“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精通兵法,却不知道怎么灵活地去运用。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世袭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深谙兵法,但仅仅只是会说还是不够的,“纸上谈兵”也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问题二: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以上是文学历史上的记载。
其实,赵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麦丘之战上。赵国攻击麦丘城,久攻不下,后来派赵括与赵奢攻打麦丘城。赵奢刚开始也选择强攻,赵括劝住父亲,说:我们强攻,结果还是一样攻取不下。
之后,赵括观察周围环境,再抓了麦丘城的百姓,给他们好吃的,从细节中得知麦丘城粮食已经不多了。最后将粮食扔进麦丘城,最终不花一兵一卒攻下了麦丘城。
至于赵括在后人的印象中为什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可能与他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大部分兵力有关。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赵括的对手是白起,面对杀神白起,谁能战而胜之;就算你牛,胜利了,但是要付出什么代价。
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到赵括。
问题三:赵括是什么样的人 传统的说法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
但现在也有为赵括翻案的,认为赵括“只会”熟练背诵兵书无可厚非,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获得过领兵征战的机会;其次,所谓“赵孝成王听信‘秦国的离间之言’,认为秦人畏惧赵括,便用赵括替代廉颇”的说法,低估了君王的智慧,实情应该是,赵括在赵国有一定的威望,在廉颇屯兵苦战不能得胜的情况下,赵王启用赵括,於情於理,都应该被人接受;再次,赵括的母亲觐见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当大任。试著站在孝成王的角度,方才任命了大将,会因为一个妇人的几句“忠言”就撤销旨意吗?後人认为孝成王应该听从赵括母亲的进言,其实都是马後炮的做法;最後,传统观点最看重绩,是长平的战果:所谓赵军在被困46天後,粮尽援绝,赵括在突围中,身先士卒,被射死,赵军40万被坑杀,仅逃出240个未成年的男子。姑且认为,这些数字都是真实的。可以得出结论:赵括虽不是顶级的军事家,但也可以称为靠谱的元帅。被困46天,赵军仍可以保有40万主力部队,并且,在最後的突围中,赵括依然“身先士卒”,最终壮烈牺牲。
这是两种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四: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问题五: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怎么样 有多少人物被文人丑化了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1.麦丘之战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
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2.阏与之战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赵奢领军从后掩杀,阏与的赵军也出城攻击,韩军也出来劫杀败退的秦军。赵军大胜,秦军名将胡阳战死。赵奢救阏与,前后正好用了一个月。
赵惠文王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
3.上党-长平之战
[起因]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
[形势]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
问题六:赵括和马谡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 纸上谈兵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历史评价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陈寿: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17] ;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习凿齿:“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司马光:“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胡寅:“街亭之败,罪由马谡;箕谷之败,咎自邓芝。兵多于贼反为贼所败,而诸葛公以为病在一人。”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
问题七:赵括和马谡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俩,都有军事方面的理论,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活学活用。
不过,相对来说,赵括又不如马谡。马谡是比较成功的军队政委,至少在平日里抓思想建设还有一套,能够向统帅提出正确的建议。而赵括,比马氏更骄横,但是一听白起也在敌阵中,就吓破胆了。
赵括的事例归结成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马谡的故事演绎成一个戏曲(《失街亭》)
还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形成一大堆民间语言。如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想先帝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有他个人对赵括的具体评价,只是通过蔺相如的口中侧面提到了:“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精通兵法,却不知道怎么灵活地去运用。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世袭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深谙兵法,但仅仅只是会说还是不够的,“纸上谈兵”也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问题二: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以上是文学历史上的记载。
其实,赵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麦丘之战上。赵国攻击麦丘城,久攻不下,后来派赵括与赵奢攻打麦丘城。赵奢刚开始也选择强攻,赵括劝住父亲,说:我们强攻,结果还是一样攻取不下。
之后,赵括观察周围环境,再抓了麦丘城的百姓,给他们好吃的,从细节中得知麦丘城粮食已经不多了。最后将粮食扔进麦丘城,最终不花一兵一卒攻下了麦丘城。
至于赵括在后人的印象中为什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可能与他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大部分兵力有关。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赵括的对手是白起,面对杀神白起,谁能战而胜之;就算你牛,胜利了,但是要付出什么代价。
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到赵括。
问题三:赵括是什么样的人 传统的说法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
但现在也有为赵括翻案的,认为赵括“只会”熟练背诵兵书无可厚非,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获得过领兵征战的机会;其次,所谓“赵孝成王听信‘秦国的离间之言’,认为秦人畏惧赵括,便用赵括替代廉颇”的说法,低估了君王的智慧,实情应该是,赵括在赵国有一定的威望,在廉颇屯兵苦战不能得胜的情况下,赵王启用赵括,於情於理,都应该被人接受;再次,赵括的母亲觐见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当大任。试著站在孝成王的角度,方才任命了大将,会因为一个妇人的几句“忠言”就撤销旨意吗?後人认为孝成王应该听从赵括母亲的进言,其实都是马後炮的做法;最後,传统观点最看重绩,是长平的战果:所谓赵军在被困46天後,粮尽援绝,赵括在突围中,身先士卒,被射死,赵军40万被坑杀,仅逃出240个未成年的男子。姑且认为,这些数字都是真实的。可以得出结论:赵括虽不是顶级的军事家,但也可以称为靠谱的元帅。被困46天,赵军仍可以保有40万主力部队,并且,在最後的突围中,赵括依然“身先士卒”,最终壮烈牺牲。
这是两种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四: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问题五: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怎么样 有多少人物被文人丑化了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1.麦丘之战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
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2.阏与之战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赵奢领军从后掩杀,阏与的赵军也出城攻击,韩军也出来劫杀败退的秦军。赵军大胜,秦军名将胡阳战死。赵奢救阏与,前后正好用了一个月。
赵惠文王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
3.上党-长平之战
[起因]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
[形势]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
问题六:赵括和马谡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 纸上谈兵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历史评价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陈寿: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17] ;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习凿齿:“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司马光:“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胡寅:“街亭之败,罪由马谡;箕谷之败,咎自邓芝。兵多于贼反为贼所败,而诸葛公以为病在一人。”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
问题七:赵括和马谡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俩,都有军事方面的理论,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活学活用。
不过,相对来说,赵括又不如马谡。马谡是比较成功的军队政委,至少在平日里抓思想建设还有一套,能够向统帅提出正确的建议。而赵括,比马氏更骄横,但是一听白起也在敌阵中,就吓破胆了。
赵括的事例归结成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马谡的故事演绎成一个戏曲(《失街亭》)
还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形成一大堆民间语言。如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想先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