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靠什么统治日本二百年?"三上三下"的等级制度功不可没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11-20 · TA获得超过94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4万
展开全部
在日本历史上,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应该是最长的,从1603年德川家康拜领征夷大将军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把持皇权统治,其间一共经历了265年,是仅次于平安时代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德川家康是德川幕府的开山鼻祖,他以此前"残忍且麻木不仁的禽兽"织田信长及拥有"卓越谋略家"之称的丰臣秀吉为榜样,在1600年通过关原一役,打败忠于丰臣秀吉子嗣的势力后,一举奠定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霸业根基。 在受封征夷大将军后,1605年,62岁的德川家康正处老当益壮,便急流勇退,让儿子德川秀忠子承父业,继承将军一职,以确保德川家族世代顺畅,不断巩固和强化对日本的统治。 1623年,德川家康的孙子德川家光开始继承父位,他成了德川家族的第三代将军,在位28年,确立德川体制,让德川政权威信大振,声名远播,这种体制直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挺进日本家门口,才自此垮台。 其实,之所以德川幕府能够有效统治二百多年,主要还是其"三上三下"的等级制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等级划分,使其统治天衣无缝,坚如磐石,如果不是外力的驱使,相信这样的政权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何为"三上三下"的等级制度呢? 所谓"三上三下"的等级制度,就是在德川幕府时期,大名、天皇、武士阶层为上等人,村民、町人、边缘人为下等人,各司其职,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达到维护德川政权统治的目的。 上等人之大名 大名是日本幕府时期的产物,曾经以武力霸占一国或多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德川家光在位时,曾将大名划分为"谱代大名"、"亲藩大名"和"外样大名"。 家康要求大名,不管有多少领地,一个藩内的城堡不得建有两个,在忠于德川幕府的前提下,每个藩可以有一定的自 *** ,藩位实行世袭制。 此外,德川家康还规定,不管藩与藩之间关系如何之好,都不得结盟,如果结为姻亲,必须得到幕府的首肯;大名的领地,将军有权没收,亦有权赐给信得过的领主。 所谓"谱代大名",就是对德川幕府忠贞不二的封建领主,家光在位期间,谱代大名曾获得不少从图谋不轨的大名手中没收的土地。 "亲藩大名",顾名思义,就是与德川家族是亲族关系的封建领主。"外样大名"即为在关原一战中站在德川家康对立面的大名。 德川家光出于保卫江户城的需要,将外样大名一度安排到日本列岛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而将谱代大名和亲藩大名留在江户城德川家地的周围,这就保证了德川家族基业能够经久不衰。 在江户和藩地,任何大名都必须按照德川家光的要求在两地各建一居所,他们在两地居留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回到藩地时家眷不可同往,住在江户时须参拜将军,这就在政治上对所有大名进行了有力控制。 上等人之天皇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的威望固然崇高,不过权力已被架空,只能算作象征性的国家最高统帅,真正拥有实权的却是幕府将军,是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工具。 德川家康虽然严苛,却不乏谋略,也颇有耐性,他知道要想获得长治久安,让社会各阶层听命于幕府,就得名义上维护天皇的权威,以便让天皇为幕府效劳。 安土桃山时代,幕府统治者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能对天皇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样在使天皇家族避免过去一个世纪所受窘迫的同时,还能赢得社会的广泛拥护,同样,精明的德川家康自然会"东施效颦",采取与信长和秀吉一样的措施。 在得到天皇赐封的象征统领武士最高舵手征夷大将军后,德川幕府便名正言顺地对国家进行统治,对皇室进行操控。 德川幕府曾不失时机地颁布法律,规定朝廷公卿文武百官必须由幕府来任命,他们的封地也一并由幕府来赏赐。 德川幕府的高明之处在于,对一些不重要的事务,往往征求天皇的看法,但仅此而已。按照幕府的要求,天皇必须安排一子嗣与德川家族同住,这与人质一角并无二致,同时幕府还在天皇所居住的京都附近"二条城"安插官员,以便对皇室的一举一动进行监视。此项政策,就把幕府将军的地位置于天皇的平等位置,天皇就处在幕府的绝对掌控之下。 上等人之武士 在丰臣秀吉时期,有本事的大名不下数百个,在他们的带领下,参与战争的武士多达几十万之众。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一战获胜后,便对武士论功行赏,他们可以领取并管理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封地,连同封地上的农民。 不过,后来很多武士并不在自己的封地上定居,从事的职业也就各有不同。一方面,按照幕府将军的规定,在江户和藩地各建有寓所,在藩内的叫城堡,在江户的叫藩邸,这样不少武士就按照大名的意旨或居于城堡,或居于藩邸。 另一方面,住在小镇上的武士就扮演着土地丈量官、田产评估官、赋税征收官和治安维护官的角色,他们的封地及田地收入,会由幕府或大名安排专人去管理。 此外,住在城市的武士,一部分充当警察安保人员,一部分从事行政之职,很少武士无所事事,不学无术,但即便存在,他们照样获得大名施于的"米禄",这些俸禄实际上来自于他们封地的收入。 事实上,武士也有上中下之分,处于中上阶层的武士,由于家庭出身好,文化程度高,逐渐走向社会精英阶层,成为幕府官员,抑或成为大名的得力助手,他们的身份也就由武士向官僚过渡。而那些下级武士,由于多种原因,俸禄日渐稀少,处境愈发堪忧,越来越穷困潦倒。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地位也比下等人高。 下等人之村民 村民,顾名思义就是世世代代从事田地劳作的人,他们无权无势,只能任人宰割。德川家光继承将军之位后,对村民身份进行登记造册,他们的户籍一经落实,再不能变更,即便到异地去旅行,也必须得到批准。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村民人口有八成,鉴于这类人口众多的事实,幕府乃至大名的藩 *** 对农村事务几乎很少过问,而是将村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税收征管,至于村上的秩序管理、村民违反乱纪,一并交由村头处置。 好在幕府对村民并没有一棍子打死,他们在出行、搬到城市上居住也都有一定的自 *** ,这样人心得以安抚,不易造成激烈的反抗,有利于幕府统治。 下等人之町人 町人指生活在城市的各色人等,与村民一样,身份一旦确定,便世代不得变更。商人和工匠是町人中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管理,也是与农村大同小异。 町人虽然居住在城市,但他们依然无权无势,受人摆布,除了缴纳一定的赋税,还要接受市町头目的安排,进行治安管理,对不同行业的商业行为加以规范,协助罪案的侦查,以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 下等人之边缘人 幕府时期的边缘人包括三种,其一是以娼妓、僧侣为代表的身份难以确定的人;其二是生活在日本诸岛的原住民虾夷人;再则就是当时幕府既看重又敌视的外国人。 这些人虽然在幕府统治时期真实的存在过,但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就娼妓而言,她们的存在引起部分正直官员的不快,认为有辱伦理道德,会引诱武士不思进取,一事无成;就僧侣而言,幕府担心宗教势力扩大,继而对权力构成挑战;就岛上原住民虾夷人而言,他们总人数在2.5万左右,打渔狩猎是其主要的生存手段,这种近乎原始人的生存状态,不被受过文明洗礼的幕府统治者重视;就那时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而言,德川幕府对他们的商人和传教士身份非常反感,一直担心对国民有所蛊惑。 总结 以上所列德川幕府时期的"三上三下"之人,就是那时实行等级制度的产物,每一种人在社会中所固定扮演的角色,牢牢打上了历史的印记,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幕府的掌控之下,一起维系着幕府统治跨越两个多世纪,其中有繁荣,也有辛酸。 实际上,除了"三上三下"之人外,当时还生活着为数不多的"贱民"与"非人",他们与"三下"之人一样,受尽了屈辱,内心的苦水只能随着历史的长河黯然流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