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 赛德克巴莱_关于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几点评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物篇 “哪里是你的猎场?”,在《赛德克?巴莱》里面,似乎每个部落里面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猎场,为的是将来能够血祭祖灵,成功地在死后进入祖灵之家,才能称为“真正的人”。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和图腾信仰,他们认为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不能失去的,为了这个信仰,他们可以付出一切。
片子里面,莫那?鲁道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以莫那?鲁道为核心的各个人物的刻画十分鲜明,在本文首先从男人、女人、孩子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各个人物形象,进而整体上分析影片的内涵。
男人:
莫那?鲁道的父亲可以说是启迪莫那?鲁道精神以及灵魂的启蒙者,也可以说他是将民族精神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老一辈代表。是他在莫那?鲁道小的时候教导他“好猎人要懂得时机”,是他告诉族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应该守护自己的猎场”。所以当莫那?鲁道成年以后,他也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代精神领袖。
莫那?鲁道是部落的头目,他年轻的时候狂傲不羁,到了中年则沉稳而有谋略。作为头目,他想让自己的族人过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辈人都要纯洁而强烈,可能是由于他年少时家园是完整的、没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于是在他见证了三十年来族人被日本人压迫统治之后,他决定反抗,他决定血祭祖灵,也是为了父亲那句遗言“千万不能让异族人进入到部落”。莫那?鲁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连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达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因为他们年轻,他们有血性,他们受够了日本人的奴役,宁愿拼死一搏,或许反抗的当时只是为了泄恨,但随着抗争的进一步深入,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也逐渐成长,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灵,死后成功地进入祖灵之家,成为真正的人。
花冈二郎、花冈一郎是我个人认为影片中导演刻画地最好的两个人物形象,原因在于在刻画莫那?鲁道和其他勇士的时候采用了更多的“英雄主义”色彩。而一郎、二郎这两个人物却更让人感到真实、震撼,能真正地打动人。所以当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头目要带领族人反抗时,他就想试图阻止,终于他选择了帮助族人,这是一个不情愿的选择,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处纠结中,却有些许不同:一郎最后身穿和服、嘴里讲着日语、用日本武士剖腹自尽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则和其他赛德克?巴莱一样,用上吊的方式自尽,这恰恰表达出了一个矛盾和挣扎点,观众看了之后,心里对他们的感情态度也会十分为难,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须要善于编织红色战衣,当她到达彩虹桥的时候,她摊开她的手,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茧,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说,在影片中关于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这跟时下大多数电影都要有“英雄与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却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给大家以震撼,告诉大家她们也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她们为了给男人们节省粮食,能让男人更好地战斗而纷纷选择自杀。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图腾。
孩子:
巴万这个孩子角色的设置是片中的亮点,也是片中最打动我的一个角色,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们却要忍受着被日本人欺负、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们成熟地比较早。他们最不擅长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当他带领赛德克孩子杀日本女人和孩子时,已经真切地表现出他对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续几天作战之告诉莫那头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个觉”,天真的孩子以为等待到“决战”的日子就能胜利,就能过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终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权利。片子到这里让人心生怜爱,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活下去。
综合篇:
《赛德克?巴莱》综合起来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过以上的人物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图腾)使一个民族得以生存(与自然抗争、与日本人对抗)。因而对赛德克?巴莱而言,死亡是正常规律的一部份,他们并不会避讳死亡,片中所有赛德克人都从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们将死亡当成必然的另一个起点,是迈向彩虹桥的起点,所以能不能在死后得到祖灵认证,进入祖灵之家,成为善灵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点。
《赛德克?巴莱》从个人的角度去着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去考虑,它又很重的人文体色。抛却制度的束缚,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1]
导演在最后借日本人之口,夸奖了赛德克?巴莱的精神,这样似乎更有说服力吧,连敌人都能抛弃对他们的偏见赞扬他们民族性里优秀的一面,说明这种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艺术手法篇:
1、 叙事角度:从《赛德克?巴莱》的叙事角度来讲,导演并未刻意神圣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摆脱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日本人的极端偏见以及一味的贬损,绝对不是关于以日本侵华战争作为背景的“抗战片”。同时,片子全面展示了当时赛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图腾崇拜心理,但却没有逃脱对“英雄主义”人物的塑造,但也是这一点让影片有了好莱坞大片的风采。
2、声音的运用:本片中声音效果的应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题音乐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声音贯穿着全片,空灵而悠长,涤荡着观众的心灵,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种悲情的气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赛德克人的信仰、价值观都是通过这些歌曲中的歌词来展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老妪唱着的那首民族歌曲,让人听了心里极其不舒服,但歌词对我们理解赛德克人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就是节奏气氛音乐:比如族人与日本人拼杀时有张力的配音,有种紧迫感并创造和控制了节奏,也有利于处理不同时空的转换,让观众跟随角色进入不同的时空。
3、极具张力的镜头感:“特写”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景别[2]在影视中,特写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镜头了,通过特写,我们能看到莫那?鲁道黝黑的脸上那条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条疤痕带来的沧桑感,我们也能看到巴万一脸稚气地守在莫那头目身边的那种天真和倔强,更能体会到达多自尽之前跟妹妹说话时候脸上透露出来的不甘与不舍。对环境描写中,大全景的运用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赛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所以片子的镜头感就特别有张力,能刺激观众让其不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整体来讲,我认为《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通俗点说,很好看。不管是从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还是升华到灵魂层面的东西,都打动了我。
参考文献
[1]永不消逝的《赛德克?巴莱》.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吴文熠.生命之美在于平等、短暂却又无限——从特写镜头浅析《可可西里》[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156.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片子里面,莫那?鲁道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以莫那?鲁道为核心的各个人物的刻画十分鲜明,在本文首先从男人、女人、孩子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各个人物形象,进而整体上分析影片的内涵。
男人:
莫那?鲁道的父亲可以说是启迪莫那?鲁道精神以及灵魂的启蒙者,也可以说他是将民族精神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老一辈代表。是他在莫那?鲁道小的时候教导他“好猎人要懂得时机”,是他告诉族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应该守护自己的猎场”。所以当莫那?鲁道成年以后,他也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代精神领袖。
莫那?鲁道是部落的头目,他年轻的时候狂傲不羁,到了中年则沉稳而有谋略。作为头目,他想让自己的族人过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辈人都要纯洁而强烈,可能是由于他年少时家园是完整的、没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于是在他见证了三十年来族人被日本人压迫统治之后,他决定反抗,他决定血祭祖灵,也是为了父亲那句遗言“千万不能让异族人进入到部落”。莫那?鲁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连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达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因为他们年轻,他们有血性,他们受够了日本人的奴役,宁愿拼死一搏,或许反抗的当时只是为了泄恨,但随着抗争的进一步深入,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也逐渐成长,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灵,死后成功地进入祖灵之家,成为真正的人。
花冈二郎、花冈一郎是我个人认为影片中导演刻画地最好的两个人物形象,原因在于在刻画莫那?鲁道和其他勇士的时候采用了更多的“英雄主义”色彩。而一郎、二郎这两个人物却更让人感到真实、震撼,能真正地打动人。所以当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头目要带领族人反抗时,他就想试图阻止,终于他选择了帮助族人,这是一个不情愿的选择,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处纠结中,却有些许不同:一郎最后身穿和服、嘴里讲着日语、用日本武士剖腹自尽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则和其他赛德克?巴莱一样,用上吊的方式自尽,这恰恰表达出了一个矛盾和挣扎点,观众看了之后,心里对他们的感情态度也会十分为难,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须要善于编织红色战衣,当她到达彩虹桥的时候,她摊开她的手,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茧,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说,在影片中关于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这跟时下大多数电影都要有“英雄与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却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给大家以震撼,告诉大家她们也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她们为了给男人们节省粮食,能让男人更好地战斗而纷纷选择自杀。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图腾。
孩子:
巴万这个孩子角色的设置是片中的亮点,也是片中最打动我的一个角色,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们却要忍受着被日本人欺负、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们成熟地比较早。他们最不擅长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当他带领赛德克孩子杀日本女人和孩子时,已经真切地表现出他对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续几天作战之告诉莫那头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个觉”,天真的孩子以为等待到“决战”的日子就能胜利,就能过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终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权利。片子到这里让人心生怜爱,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活下去。
综合篇:
《赛德克?巴莱》综合起来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过以上的人物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图腾)使一个民族得以生存(与自然抗争、与日本人对抗)。因而对赛德克?巴莱而言,死亡是正常规律的一部份,他们并不会避讳死亡,片中所有赛德克人都从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们将死亡当成必然的另一个起点,是迈向彩虹桥的起点,所以能不能在死后得到祖灵认证,进入祖灵之家,成为善灵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点。
《赛德克?巴莱》从个人的角度去着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去考虑,它又很重的人文体色。抛却制度的束缚,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1]
导演在最后借日本人之口,夸奖了赛德克?巴莱的精神,这样似乎更有说服力吧,连敌人都能抛弃对他们的偏见赞扬他们民族性里优秀的一面,说明这种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艺术手法篇:
1、 叙事角度:从《赛德克?巴莱》的叙事角度来讲,导演并未刻意神圣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摆脱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日本人的极端偏见以及一味的贬损,绝对不是关于以日本侵华战争作为背景的“抗战片”。同时,片子全面展示了当时赛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图腾崇拜心理,但却没有逃脱对“英雄主义”人物的塑造,但也是这一点让影片有了好莱坞大片的风采。
2、声音的运用:本片中声音效果的应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题音乐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声音贯穿着全片,空灵而悠长,涤荡着观众的心灵,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种悲情的气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赛德克人的信仰、价值观都是通过这些歌曲中的歌词来展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老妪唱着的那首民族歌曲,让人听了心里极其不舒服,但歌词对我们理解赛德克人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就是节奏气氛音乐:比如族人与日本人拼杀时有张力的配音,有种紧迫感并创造和控制了节奏,也有利于处理不同时空的转换,让观众跟随角色进入不同的时空。
3、极具张力的镜头感:“特写”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景别[2]在影视中,特写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镜头了,通过特写,我们能看到莫那?鲁道黝黑的脸上那条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条疤痕带来的沧桑感,我们也能看到巴万一脸稚气地守在莫那头目身边的那种天真和倔强,更能体会到达多自尽之前跟妹妹说话时候脸上透露出来的不甘与不舍。对环境描写中,大全景的运用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赛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所以片子的镜头感就特别有张力,能刺激观众让其不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整体来讲,我认为《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通俗点说,很好看。不管是从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还是升华到灵魂层面的东西,都打动了我。
参考文献
[1]永不消逝的《赛德克?巴莱》.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吴文熠.生命之美在于平等、短暂却又无限——从特写镜头浅析《可可西里》[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156.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