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的利弊有哪些?
最近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使用各种APP来记录和量化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育界的争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此现象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合理应用。
首先,其优点包括:
1. 定量化评估可以减少评估效率不足等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态度和表现等掌握更为详尽可靠的指标,并作出相应调整;
2. 建立自我监督体系,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频繁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行为,鼓励自我评估和改进,提高个体对学习目标和进程的参与和责任感;
3. 监管教师和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干预
然而,这种打分模式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例如:
1. 过度依赖数据绩效和数字化文化,轻视非量化因素,关注于所谓的“看得见的”指标,可能会低估或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创意表现等,“看不见”的贡献;
2. 量化指标的设定和评估特别是行为评估的标准可能存在主观性,审美偏向和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例如学生通过上课抬头进行交流与思考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但是这种行为很好判定,并可能被纳入行为评估标准;
3. 风险管理。如果学校或教育机构没有透明的数据管理政策,可能会泄露学生信息,对学生的隐私和自由权造成重大影响;
4. 对学生情感发展不利。过程化的评价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情感僵化的局面中,甚至经常精神紧张因为一次不当的行为或评分结果而出现消极反应。
如何合理运用APP打分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在知道以上观点的同时,透彻理解打分模式的目的以及使用范围。从而带领学生发展个人责任和参与感,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最好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发掘并激发更高层次、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综合能力。次要目标应该是由此提高学生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动力,而不是纯粹地获得高数字得分。
其次,教育机构或学校应该制定透明的打分规则以及数据保护政策,避免让学生感到他们的隐私被侵犯以及造成信息泄漏的风险。
最后,教育者在评估过程中应该关注非量化的因素,如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等。鼓励学生友好竞争,强调全面成长和对超前者的支持。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积极行为的“表面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较高层次的思考和习惯框架笼统的教育业绩管理概念与落地实施方案,并从而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总之,对学生一举一动进行量化打分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正面还是负面。要切实发掘打分模式下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增强其教育意义,需要教育者形成落实考核标准的规范化措施,以创造一个使学习者能够教育和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