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意大利统一:http://baike.baidu.com/view/1720190.htm
[编辑本段]简介
意大利统一过程意大利统一(意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间,将意大利半岛内各个国家或分裂的政权统一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会过程。
意大利统一开始和结束的确实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统一是随着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及拿破仑政权的结束而开始,亦随着1871年的普法战争而结束,尽管最后一批收复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圣日耳曼条约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国。
[编辑本段]背景
由拿破仑统治的意大利共和国及其后意大利王国的成立令国内人民产生民族主义的思想。当拿破仑的君主政权开始衰落,他之前确立的其他君主尝试透过满足民族主义者来巩固他们的政权,为革命制造良好的时机。这些君主中包括向奥地利争取在意大利王国继任的意大利殖民统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意大利爱国者协助在其统治下统一意大利的若阿尚·缪拉(参阅 Proclama di Rimini)。
随着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战败,维也纳会议正式召开以重新画定欧洲大陆。在意大利,会议恢复拿破仑时代前的各国独立政府,当中一些是直接统治的,一些则受欧洲列强的强大影响。不过,多个意大利国家内都有团体再次推动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众间点燃了的民族主义的火焰燃烧起来。当时,争取意大利统一被认定是与奥地利帝国及哈布斯堡王朝对抗,因为它们直接控制着现时的意大利东北部以意大利文为母语的部分,同时亦是对抗统一的最强大的单一力量。奥地利帝国顽抗意大利半岛(以及帝国内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思维——当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指“意大利”这个词语是单纯的“地理名词”(Geographical Expression)。艺术和文学思维亦转向民族主义,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亚历山大·曼佐尼的《约婚夫妇》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将这本小说当作对奥地利的统治的批评。无论如何,这本小说在1822年出版,并在其后数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标准化的托斯卡纳方言,这是作者深思熟虑后为了提供一种所有意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标准语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统一的人亦面对教廷的反对,尤其在与给他们某程度上的自治权的教皇国建立邦联制失败后。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恐怕放弃当地的势力会令意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见到半岛统一成一个国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团体亦不能就统一国家的应实行的制度达成共识。其中一个建议(约1847年—1848年)认为应在教宗的统治下建立邦联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团体希望建立一个共和国。但最后却由一个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及其首相加富尔掌握了统一意大利为君主政体的权力。
纠泽佩·马志尼其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革命组织是烧炭党(Carbonari),这秘密组织于十九世纪初在意大利南部成立。组织的意念来自法国大革命,成员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维也纳会议将意大利半岛分给欧洲列强后,烧炭党分子分散到教皇国、萨丁尼亚王国、托斯卡纳大公国、摩德纳公国以及伦巴第-威尼斯王国。这些国家对该组织非常恐惧,因而通过一个条例,对参与烧炭党会议的人判以死刑。但组织仍继续存在,并由1820年起发起多次暴动。烧炭党因拿破仑三世统一意大利失败而将他判处死刑,更差点成功以此为由刺杀他。统一运动的领袖大多是这组织的成员。
统一运动中两个重要人物是意大利统一的倡导者纠泽佩·马志尼和纠泽佩·加里波底。在较保守的君主立宪支持者中,加富尔和其后成为第一个意大利国王的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同为重要人物。
热那亚人马志尼于1830年成为烧炭党的成员。他在革命运动中的活动令他在加入后不久便被囚禁。在狱中,他断定意大利“可以并因此应该”统一,又系统化他建立“单一、自由、独立、共和”的国家并以罗马为首都的革命活动。1831年出狱后,他到了马赛,在当地成立了一个新政治组织,名为意大利青年党 (La Giovine Italia)。新组织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统一意大利为目标。
尼斯(后来萨丁尼亚王国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参与皮埃蒙特的起义,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后逃亡到南美洲。他在当地逗留了十四年,参与多场战争,于1848年返回意大利。
[编辑本段]早期革命活动(1820年至1830年)
烧炭党叛乱(1820年—1821年)1814年烧炭党(马志尼,后组‘青年意大利党’)开始在那不勒斯组织革命活动;至1820年组织已强大得足以凭自己的军队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国王答应实行烧炭党草议的新宪法。但翌年革命被奥地利人以“神圣同盟”在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中介人身分镇压。
两西西里王国叛乱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宪法,促进了意大利相似的活动。从西班牙人的经验得到启发,两西西里王国的军队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挥的一个团——一个烧炭党——造反,征服两西西里王国的半岛部分。国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颁布新宪法。但革命人士无法赢得公众的支持,更成为神圣同盟的奥牙利军队。斐迪南德一世废除宪法,并开始有系统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谢勒·阿玛尼,在其后数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乱皮埃蒙特的革命运动领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赶走奥地利人,并将意大利统一到萨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开始,军队在当地采用了奇萨尔皮尼共和国的绿、白、红三色旗。在国王离开国家时代为处理事务的摄政王通过新宪法以安抚革命者,但国王回国后却推翻了宪法,并向神圣同盟寻求援助。Di Santarosa的军队战败。
1830年叛乱
1830年左右,支持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的革命意识高涨;一连串叛乱为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一个国家奠定基础。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扩大势力范围而成为意大利北部的国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会阻止破坏意大利统一的反对势力。受到声明的鼓励,当地的革命人士开始组织起来。
1831年,法国七月革命期间,革命人士迫使国王退位,并在法国新国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励下开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应包括Ciro Menotti在内的革命人士,如果奥地利尝试干扰军队,他会作出干预。不过,因为害怕会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计划的起义中没有作出干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计划的叛乱,将他和其他谋反者拘捕。
同时,亦有其他叛乱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纳、Imola、费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发生。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满整个Papal Legations,他们新成立的当地政府宣称建立了一个统一个意大利国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类似活动,大公国亦采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离开了城市。
发生叛乱的省计划统一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统一的意大利省),当时的教宗国瑞十六世向奥地利求助以对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奥地利没有意图让意大利的问题自由发展,而且不会忍受法国的干预。路易·菲利浦拒绝提供任何军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国居住的意大利爱国人士。
1831年春天,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军意大利半岛,慢慢镇压每个发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结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运动,并捕获了其领袖,包括Menotti。
[编辑本段]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骚乱开始在西西里岛发生。不久,革命扩展至整个欧洲。1848年2月,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骚乱无可避免扩展至意大利,事实上革命者亦强迫大部分意大利统治者实行君主立宪,而在米兰和威尼斯的起义亦暂时驱逐了奥地利人。
不久,萨丁尼亚王国国王卡洛·阿尔贝托认定统一意大利的时刻已经来临。宣称“意大利会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奥地利宣战。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于7月24日迅速被奥地利元帅约瑟夫·拉德斯基打败。双方很快便达成停战协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个伦巴底-威尼斯大区,但威尼斯得以幸免,一个共和国在达尼埃尔·曼宁领导下于威尼斯宣告成立。
纠泽佩·加里波底当拉德斯基巩固他在伦巴底-威尼斯大区的势力,以及阿尔贝托的伤势渐愈时,事情在意大利其他部份变得更严重。三月时勉强答应宪法的君主开始与他们的宪政大臣发生冲突,经常导致正面冲突。最初,共和国取得优势,迫使君主逃离他们的首都。这包括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庇护九世最初被视为改革者,但与革命人士的冲突令他对君主立宪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离罗马。激进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包括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罗马共和国。
列强有机会对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作出回应前,在阿尔贝托的军队接受逃亡海外的波兰元帅Albert Chrzanowski训练的同时,阿尔贝托决定再次与奥地利决战。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击败。这次战败是最后一次。阿尔贝托退位,由他的儿子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统一意大利或征服伦巴底的野心亦已经——至少暂时——结束。战争于8月9日签署条约后正式结束。
战后剩下罗马及威尼斯共和国。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国军队被派遣到罗马。表面上,法国人希望协助教宗及其国民和解,但不久法国人被迫倾向某一方,并决定恢复教宗的地位。经过两个月的围城,罗马于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复位。加里波底和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国纽约市。同时,奥地利人包围威尼斯,威尼斯被迫于8月24日投降。奥地利人亦发起恢复意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复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并建立他们对教皇国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称作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编辑本段]意大利国家的建立
1859年战争及结果
尽管卡洛·阿尔贝托已经被奥地利人彻底击败,但是皮埃蒙特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加富尔在1852年成为首相,同样也有着扩张的雄心。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仅凭撒丁王国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借助英法的力量赶走奥地利人。
为此,撒丁王国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亚战争并支持英国和法国。但是这一做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意大利人的利益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被忽视了。尽管如此,这场战争还是取得了一个有益的结果,奥地利被孤立了,因为它试图在战争中对战争双方搞平衡,以至于战争双方对其都没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个意大利民族主义者Felice Orsini试图行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信给拿破仑三世,呼吁他给予意大利民族主义者以帮助。拿破仑三世在年轻的时候曾加入过烧炭党,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坚信自己应该为意大利的命运做些什么。1858年夏,加富尔与拿破仑会面,双方同意对奥地利联合作战。按照协议撒丁王国在战后接收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伦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尔马和摩德纳,与此同时,法国将获得撒丁王国在阿尔卑斯山麓的领地萨伏依和尼斯。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将保持原样,尽管据传皇帝的侄子将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为托斯卡纳的主人。为了使法国的干涉不被视为侵略行径,加富尔将煽动伦巴第的革命活动,从而引诱奥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如计划的那样顺利。奥地利人在处理皮埃蒙特人引发的叛乱时表现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败,从而使得引诱奥地利入侵的计划破产。没有奥地利的入侵,法国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干涉”。失去了法国的支持,加富尔就无法承担战争的风险了。正在这个时候,奥地利发出了解除动员的最后通牒,皮埃蒙特当然加以拒绝,使得奥地利看起来是入侵者,使得法国能够顺利“干涉”。
这场战争很快结束。即使奥地利推进至皮埃蒙特,亦无力对抗。在由拿破仑三世带领的法国军队抵达前,奥地利已无法保住阿尔卑斯山的路线。6月4日的马真塔战争中,法国和萨丁尼亚战胜Gyulai伯爵的奥地利军队,奥地利由伦巴底的大部分地区撤军,拿破仑和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米兰。6月24日,两军之间的第二场战争于苏法利诺爆发。奥地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亦有亲自指挥其军队,双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战技巧,但法国亦再次战胜。奥地利撤军至Venetia边境的要塞。
第三次独立战争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匈帝国与普鲁士竞争在德意志诸国的领导或优势地位.意大利王国抓住这个机会占领于奥匈帝国手中的威尼西亚和与普鲁士结成盟友. 奥地利试图去说服意大利王国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亚以作为代价以不插手战事. 然而,于4月8日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两个政权签订一个协议去支持意大利王国取得威尼西亚,在6月20日,意大利王国公开宣布与奥匈帝国发生战争. 在意大利一统的背景当中,普奥战争被称为“第三次独立战争”。 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催促引导军队穿过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亚,同时加里波底率领他那支名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愿军去入侵蒂罗尔.意大利王国陆军的冒险事业以彻底失败告终.意大利王国的陆军在6月24日遭遇奥地利军队于库斯托查之战中遭受一场决定性的失败. 7月3日,萨多瓦会战,奥军被普军完全击败,普军进逼维也纳.同时,加里波底率领志愿军在蒂罗尔奋战,连战获胜,攻克蒂罗尔南部全境,但国王却命令志愿军撤退,使得蒂罗尔再次落入奥军手中。7月20日,意大利的Regia Marina将军于利萨海战中遭到惨败,不但未能攻克利萨岛,更损失了一两艘军舰,被逼转攻为守. 意大利命运并未全部如此凄凉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愿军战胜了奥军于battle of Bezzecca,攻占大片特伦蒂诺的土地,并朝特伦托进军.
期间,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见到他的目标已经在战争中结局已经达成了,并与奥地利签订了一份停战协定于7月26日.意大利王国已经被她的盟国所离弃,遂正式于8月12日与奥地利停战.加里波底于胜利的行军中被召回,并且发出一份简短的辞职电报,上只有“Obbedisco”(我服从)一字。
德国的统一: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背景资料: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
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选揭晓,德国联盟获胜并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出任总理。
1990年5月18日,两个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两德政府草签了选举条约,决定于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议院特别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1990年10月3日,吴学谦副总理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韩培德时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我们尊重德国人民的选择,欢迎德国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国统一将有利于欧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过去同两个德意志国家有着良好的关系,今后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统一的德国加强和发展中德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编辑本段]简介
意大利统一过程意大利统一(意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间,将意大利半岛内各个国家或分裂的政权统一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会过程。
意大利统一开始和结束的确实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统一是随着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及拿破仑政权的结束而开始,亦随着1871年的普法战争而结束,尽管最后一批收复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圣日耳曼条约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国。
[编辑本段]背景
由拿破仑统治的意大利共和国及其后意大利王国的成立令国内人民产生民族主义的思想。当拿破仑的君主政权开始衰落,他之前确立的其他君主尝试透过满足民族主义者来巩固他们的政权,为革命制造良好的时机。这些君主中包括向奥地利争取在意大利王国继任的意大利殖民统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意大利爱国者协助在其统治下统一意大利的若阿尚·缪拉(参阅 Proclama di Rimini)。
随着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战败,维也纳会议正式召开以重新画定欧洲大陆。在意大利,会议恢复拿破仑时代前的各国独立政府,当中一些是直接统治的,一些则受欧洲列强的强大影响。不过,多个意大利国家内都有团体再次推动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众间点燃了的民族主义的火焰燃烧起来。当时,争取意大利统一被认定是与奥地利帝国及哈布斯堡王朝对抗,因为它们直接控制着现时的意大利东北部以意大利文为母语的部分,同时亦是对抗统一的最强大的单一力量。奥地利帝国顽抗意大利半岛(以及帝国内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思维——当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指“意大利”这个词语是单纯的“地理名词”(Geographical Expression)。艺术和文学思维亦转向民族主义,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亚历山大·曼佐尼的《约婚夫妇》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将这本小说当作对奥地利的统治的批评。无论如何,这本小说在1822年出版,并在其后数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标准化的托斯卡纳方言,这是作者深思熟虑后为了提供一种所有意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标准语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统一的人亦面对教廷的反对,尤其在与给他们某程度上的自治权的教皇国建立邦联制失败后。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恐怕放弃当地的势力会令意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见到半岛统一成一个国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团体亦不能就统一国家的应实行的制度达成共识。其中一个建议(约1847年—1848年)认为应在教宗的统治下建立邦联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团体希望建立一个共和国。但最后却由一个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及其首相加富尔掌握了统一意大利为君主政体的权力。
纠泽佩·马志尼其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革命组织是烧炭党(Carbonari),这秘密组织于十九世纪初在意大利南部成立。组织的意念来自法国大革命,成员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维也纳会议将意大利半岛分给欧洲列强后,烧炭党分子分散到教皇国、萨丁尼亚王国、托斯卡纳大公国、摩德纳公国以及伦巴第-威尼斯王国。这些国家对该组织非常恐惧,因而通过一个条例,对参与烧炭党会议的人判以死刑。但组织仍继续存在,并由1820年起发起多次暴动。烧炭党因拿破仑三世统一意大利失败而将他判处死刑,更差点成功以此为由刺杀他。统一运动的领袖大多是这组织的成员。
统一运动中两个重要人物是意大利统一的倡导者纠泽佩·马志尼和纠泽佩·加里波底。在较保守的君主立宪支持者中,加富尔和其后成为第一个意大利国王的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同为重要人物。
热那亚人马志尼于1830年成为烧炭党的成员。他在革命运动中的活动令他在加入后不久便被囚禁。在狱中,他断定意大利“可以并因此应该”统一,又系统化他建立“单一、自由、独立、共和”的国家并以罗马为首都的革命活动。1831年出狱后,他到了马赛,在当地成立了一个新政治组织,名为意大利青年党 (La Giovine Italia)。新组织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统一意大利为目标。
尼斯(后来萨丁尼亚王国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参与皮埃蒙特的起义,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后逃亡到南美洲。他在当地逗留了十四年,参与多场战争,于1848年返回意大利。
[编辑本段]早期革命活动(1820年至1830年)
烧炭党叛乱(1820年—1821年)1814年烧炭党(马志尼,后组‘青年意大利党’)开始在那不勒斯组织革命活动;至1820年组织已强大得足以凭自己的军队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国王答应实行烧炭党草议的新宪法。但翌年革命被奥地利人以“神圣同盟”在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中介人身分镇压。
两西西里王国叛乱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宪法,促进了意大利相似的活动。从西班牙人的经验得到启发,两西西里王国的军队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挥的一个团——一个烧炭党——造反,征服两西西里王国的半岛部分。国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颁布新宪法。但革命人士无法赢得公众的支持,更成为神圣同盟的奥牙利军队。斐迪南德一世废除宪法,并开始有系统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谢勒·阿玛尼,在其后数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乱皮埃蒙特的革命运动领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赶走奥地利人,并将意大利统一到萨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开始,军队在当地采用了奇萨尔皮尼共和国的绿、白、红三色旗。在国王离开国家时代为处理事务的摄政王通过新宪法以安抚革命者,但国王回国后却推翻了宪法,并向神圣同盟寻求援助。Di Santarosa的军队战败。
1830年叛乱
1830年左右,支持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的革命意识高涨;一连串叛乱为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一个国家奠定基础。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扩大势力范围而成为意大利北部的国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会阻止破坏意大利统一的反对势力。受到声明的鼓励,当地的革命人士开始组织起来。
1831年,法国七月革命期间,革命人士迫使国王退位,并在法国新国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励下开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应包括Ciro Menotti在内的革命人士,如果奥地利尝试干扰军队,他会作出干预。不过,因为害怕会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计划的起义中没有作出干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计划的叛乱,将他和其他谋反者拘捕。
同时,亦有其他叛乱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纳、Imola、费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发生。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满整个Papal Legations,他们新成立的当地政府宣称建立了一个统一个意大利国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类似活动,大公国亦采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离开了城市。
发生叛乱的省计划统一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统一的意大利省),当时的教宗国瑞十六世向奥地利求助以对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奥地利没有意图让意大利的问题自由发展,而且不会忍受法国的干预。路易·菲利浦拒绝提供任何军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国居住的意大利爱国人士。
1831年春天,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军意大利半岛,慢慢镇压每个发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结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运动,并捕获了其领袖,包括Menotti。
[编辑本段]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骚乱开始在西西里岛发生。不久,革命扩展至整个欧洲。1848年2月,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骚乱无可避免扩展至意大利,事实上革命者亦强迫大部分意大利统治者实行君主立宪,而在米兰和威尼斯的起义亦暂时驱逐了奥地利人。
不久,萨丁尼亚王国国王卡洛·阿尔贝托认定统一意大利的时刻已经来临。宣称“意大利会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奥地利宣战。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于7月24日迅速被奥地利元帅约瑟夫·拉德斯基打败。双方很快便达成停战协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个伦巴底-威尼斯大区,但威尼斯得以幸免,一个共和国在达尼埃尔·曼宁领导下于威尼斯宣告成立。
纠泽佩·加里波底当拉德斯基巩固他在伦巴底-威尼斯大区的势力,以及阿尔贝托的伤势渐愈时,事情在意大利其他部份变得更严重。三月时勉强答应宪法的君主开始与他们的宪政大臣发生冲突,经常导致正面冲突。最初,共和国取得优势,迫使君主逃离他们的首都。这包括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庇护九世最初被视为改革者,但与革命人士的冲突令他对君主立宪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离罗马。激进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包括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罗马共和国。
列强有机会对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作出回应前,在阿尔贝托的军队接受逃亡海外的波兰元帅Albert Chrzanowski训练的同时,阿尔贝托决定再次与奥地利决战。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击败。这次战败是最后一次。阿尔贝托退位,由他的儿子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统一意大利或征服伦巴底的野心亦已经——至少暂时——结束。战争于8月9日签署条约后正式结束。
战后剩下罗马及威尼斯共和国。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国军队被派遣到罗马。表面上,法国人希望协助教宗及其国民和解,但不久法国人被迫倾向某一方,并决定恢复教宗的地位。经过两个月的围城,罗马于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复位。加里波底和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国纽约市。同时,奥地利人包围威尼斯,威尼斯被迫于8月24日投降。奥地利人亦发起恢复意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复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并建立他们对教皇国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称作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编辑本段]意大利国家的建立
1859年战争及结果
尽管卡洛·阿尔贝托已经被奥地利人彻底击败,但是皮埃蒙特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加富尔在1852年成为首相,同样也有着扩张的雄心。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仅凭撒丁王国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借助英法的力量赶走奥地利人。
为此,撒丁王国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亚战争并支持英国和法国。但是这一做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意大利人的利益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被忽视了。尽管如此,这场战争还是取得了一个有益的结果,奥地利被孤立了,因为它试图在战争中对战争双方搞平衡,以至于战争双方对其都没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个意大利民族主义者Felice Orsini试图行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信给拿破仑三世,呼吁他给予意大利民族主义者以帮助。拿破仑三世在年轻的时候曾加入过烧炭党,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坚信自己应该为意大利的命运做些什么。1858年夏,加富尔与拿破仑会面,双方同意对奥地利联合作战。按照协议撒丁王国在战后接收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伦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尔马和摩德纳,与此同时,法国将获得撒丁王国在阿尔卑斯山麓的领地萨伏依和尼斯。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将保持原样,尽管据传皇帝的侄子将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为托斯卡纳的主人。为了使法国的干涉不被视为侵略行径,加富尔将煽动伦巴第的革命活动,从而引诱奥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如计划的那样顺利。奥地利人在处理皮埃蒙特人引发的叛乱时表现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败,从而使得引诱奥地利入侵的计划破产。没有奥地利的入侵,法国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干涉”。失去了法国的支持,加富尔就无法承担战争的风险了。正在这个时候,奥地利发出了解除动员的最后通牒,皮埃蒙特当然加以拒绝,使得奥地利看起来是入侵者,使得法国能够顺利“干涉”。
这场战争很快结束。即使奥地利推进至皮埃蒙特,亦无力对抗。在由拿破仑三世带领的法国军队抵达前,奥地利已无法保住阿尔卑斯山的路线。6月4日的马真塔战争中,法国和萨丁尼亚战胜Gyulai伯爵的奥地利军队,奥地利由伦巴底的大部分地区撤军,拿破仑和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米兰。6月24日,两军之间的第二场战争于苏法利诺爆发。奥地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亦有亲自指挥其军队,双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战技巧,但法国亦再次战胜。奥地利撤军至Venetia边境的要塞。
第三次独立战争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匈帝国与普鲁士竞争在德意志诸国的领导或优势地位.意大利王国抓住这个机会占领于奥匈帝国手中的威尼西亚和与普鲁士结成盟友. 奥地利试图去说服意大利王国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亚以作为代价以不插手战事. 然而,于4月8日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两个政权签订一个协议去支持意大利王国取得威尼西亚,在6月20日,意大利王国公开宣布与奥匈帝国发生战争. 在意大利一统的背景当中,普奥战争被称为“第三次独立战争”。 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催促引导军队穿过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亚,同时加里波底率领他那支名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愿军去入侵蒂罗尔.意大利王国陆军的冒险事业以彻底失败告终.意大利王国的陆军在6月24日遭遇奥地利军队于库斯托查之战中遭受一场决定性的失败. 7月3日,萨多瓦会战,奥军被普军完全击败,普军进逼维也纳.同时,加里波底率领志愿军在蒂罗尔奋战,连战获胜,攻克蒂罗尔南部全境,但国王却命令志愿军撤退,使得蒂罗尔再次落入奥军手中。7月20日,意大利的Regia Marina将军于利萨海战中遭到惨败,不但未能攻克利萨岛,更损失了一两艘军舰,被逼转攻为守. 意大利命运并未全部如此凄凉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愿军战胜了奥军于battle of Bezzecca,攻占大片特伦蒂诺的土地,并朝特伦托进军.
期间,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见到他的目标已经在战争中结局已经达成了,并与奥地利签订了一份停战协定于7月26日.意大利王国已经被她的盟国所离弃,遂正式于8月12日与奥地利停战.加里波底于胜利的行军中被召回,并且发出一份简短的辞职电报,上只有“Obbedisco”(我服从)一字。
德国的统一: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背景资料: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
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选揭晓,德国联盟获胜并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出任总理。
1990年5月18日,两个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两德政府草签了选举条约,决定于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议院特别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1990年10月3日,吴学谦副总理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韩培德时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我们尊重德国人民的选择,欢迎德国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国统一将有利于欧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过去同两个德意志国家有着良好的关系,今后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统一的德国加强和发展中德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