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打仗的时武将先单挑是确有其事还是文学演绎?
确有其事,但和《三国演义》上描写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将军骑斗之风盛于唐、五代和宋初,这是受游牧民族影响。自汉代以来,中原屡受游牧民族侵袭,不得不采取对方的战法,如霍去病、卫青等都采取长途奔袭的战术,利用少量骑兵,基本放弃后勤,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打击对手薄弱处,结果取得巨大战果。
长途奔袭战术的优点是机动性强,对敌直接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成本比较小,更多依赖指挥官的才能。缺点是万一所用非人,必然招致惨败。
汉武帝用霍去病、卫青,取得了前6次征伐匈奴战争的胜利,但后来用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结果后7次全部败北,几代人囤积而成的战马资源几乎被耗尽。贰师将军以勇力著称,对草原情况非常熟悉,且与霍去病一样,也是边缘贵族,没想到却如此畏战,这体现出长途奔袭战术的瓶颈。长途奔袭战术对军官与士兵的素质要求极高,所以各将军不得不豢养亲兵,给予更高待遇,平时同吃同住,培养感情,到战争时,亲兵队伍往往能做到言听计从,几同私兵,这也是让专制君主极为不爽之事。
唐代受鲜卑文化影响极大,军人好勇斗狠,以搏命为荣,所以唐代外战成绩特别突出,在内部训练中,往往采用波斯传入的马球来训练。马球用铁钩击打,很容易受伤,唐代有的将军被马球钩将左眼钩出,却依然不退场。唐玄宗年轻时曾有用4骑打马球战胜吐蕃10骑的纪录。在当时,马球爱好者互相结社,必有班头,杜牧即班头之一,所以他坚信自己拥有军事才能。唐代著名的战役多是长途奔袭,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还有李卫公征突厥,都是搏命式战法。
这种战法到唐代末期和宋代初期对付契丹便不再有效,因契丹是半耕半牧,拥有城池,一旦据守,骑兵因无工程机械,且基本没有后勤,很容易涣散,这是北宋对契丹几次作战均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之,按唐、五代和宋初的作战思想,骑斗是最有效的战争手段,往往是将军带着亲兵冲阵,将军不身先士卒,亲兵往往无法带动,亲兵不跟随,普通步兵也不愿向前。所以唐代初期名将多是马上好手,包括后来的李克用、朱温、石敬瑭等,都是骑斗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