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再次重复一句话:影视是文艺,不是历史。这个历史只是编剧编的。在历史上既没有这回事儿,编剧的这个故事更看低了乾隆、和珅的智商。
(1)《宰相刘罗锅》第35集大概介绍
这一集的内容出自《宰相刘罗锅》第35集,说的是乾隆作为太上皇时期,向群臣说自己还要好好地扶一下嘉庆,我们的天下路漫漫呀。借着刘墉出来辞职,乾隆很急迫地问嘉庆留不留,去不去。嘉庆说留,但见乾隆的态度又有些迟疑。
这时,乾隆说宫灯歪了。以和珅为代表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歪了。然后,乾隆让和珅去把“很正”宫灯“扶正”,和珅问乾隆怎么扶。乾隆说“你不是看着歪了嘛,该怎么扶还不知道”。乾隆一听,把宫灯弄得歪了。乾隆表示赞许。嘉庆也表示,这时候就正了。
(2)编剧低估了乾隆和和珅的智力:论和珅受宠并非只会溜须拍马
编剧编写这段故事,比照的就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
一者,告知嘉庆我在,天下就是我的;
二者,告知谁是奸臣,为后来嘉庆倒和珅做一个剧情铺垫。
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情理上说,和珅作为当时满族官员中工作能力、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大臣。例如他临终前写的《绝命诗》就很不错,其曰: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
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最重要的是,在和珅的职场生涯中,乾隆交给他的光明正大的、阴险背人的各种事儿,和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和珅被乾隆信任,不仅仅会溜须拍马,其工作能力也颇高。溜须拍马的人很多,但能干事儿的人并不多。
和珅不会那么傻、那么做作地去迎合乾隆。同时,也过于低看乾隆的能力和智商,乾隆不会也不需要当着大臣的面儿去敲打嘉庆。这不是让后人、让大臣们看出他是在揽权、恋权嘛。作为太上皇,他知道什么叫丑。所以,公开压迫皇帝是不可能的事情。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他更不需要让嘉庆明白,他的爹的权利和威望仍然在他的头上。
(3)刘墉在嘉庆上台后,也没有辞职。1786年后他被整得意志消沉、混日子而已。
刘墉寿享84岁,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绝对高寿呀。刘墉之所以受到提拔,主要是其父非常受乾隆喜欢。刘墉参加科考也是因为其父刘统勋的关系,在31岁(1751年)的时候,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殿试,因二甲第二名排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说,他越过“考举人”的乡试。甚至他就没有参加科举会试之前的阶段。
当然,也有论者否认这种观点。
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展开讨论,只是说他并非影视剧中说得那么厉害。在与和珅的斗争中,他与纪晓岚一样根本不是和珅的对手。
1755年,刘统勋被捕下狱,其后无罪出狱任刑部尚书。从那一年开始,乾隆让刘统勋去外地挂职锻炼。
和珅生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崛起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因为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得利开始走红,成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刘墉调回京城也是因为他的父亲。1773年刘统勋病故,三年服孝期满,1776年刘墉被乾隆调回京城,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1780年,再次被调往湖南任巡抚。1781年,再次调回京城在监察部门任职,还是在和珅主管之下。
1783年,刘墉担任直隶总督,但直隶总督这个差事儿不好当,离京城太近,皇亲国戚、亲王贝勒、高官太监谁不在京城周边搞营生呀,因此,直隶总督必须要八面玲珑。刘墉在这方面得罪的人应该不少。1786年以后,刘墉就开始倒霉了,经常出错误、被申饬。
几乎年年被打击,例如1787年,刘墉把与乾隆的谈话泄露,被申饬后免去大学士职务。其后又因为主持祭拜文庙行礼被参劾。
1788年,乡试舞弊案爆发,作为主管官员被弹劾。
1789年,上书房工作人员经常不上班,被申饬降职为侍郎。
1793年,会试任主考,阅卷安排错误,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申饬。
嘉庆元年的1796年,嘉庆向他询问知府戴世仪能力如何,刘墉胡乱地认可,结果受到申饬。
1797年四月,刘墉被指责为不肯干事儿、懒散,现在实在没人了,不得不提拔你做体仁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乾隆病逝(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后,三月刘墉被任命为负责案件审理的官员。之后三年,迎来刘墉的政治高峰期,不但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离京期间主管朝政一切大小事宜。直到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病逝,刘墉一直在勤恳地工作着。
这时,我们想必就应该知道:为什么1786年以后,刘墉不认真工作?因为他斗不过和珅,又不想与和珅同流合污,只好消极怠工,希望乾隆赶他走。但问题是,乾隆、嘉庆都不想。特别是嘉庆反而特别倚重他!
我觉得在那时候嘉庆并不是非常想留刘墉,只是需要一个借口。嘉庆皇帝继承皇位之后,这时候的刘墉也开始慢慢的变老,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了,就在朝上向嘉庆皇帝和乾隆皇帝提打算回乡下去。当嘉庆皇帝听到这件时候后,非常的不愿意。想要挽留刘墉,其实是因为朝中和珅深得乾隆的宠信,势力非常的大,像刘墉这样正直的人比较少,虽然这个时候乾隆还尚在,但嘉庆也得培养一些像刘墉的人。
我们都知道刘墉的外号就是“刘三本”,意思就是上朝的时候都会上奏三本,都是关于特别大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墉的爱国之心。乾隆知道刘墉像告老还乡后,就问嘉庆,嘉庆自己表示想让刘墉留在朝堂,发挥作用。乾隆是知道嘉庆的心思,一下子就打断嘉庆,直接问了句:“留还是去?”乾隆说出这句话后,嘉庆一下子没有了回应,此时的乾隆是太上皇,大清的掌控者还是乾隆,嘉庆不明白乾隆这句问话的意思,担心猜错乾隆的心思,一时为之语塞。
当乾隆看到嘉庆此时的尴尬,指向了一处宫灯就问嘉庆灯是不是歪了,嘉庆看完之后回复乾隆没有歪,乾隆这时只是笑笑,就去向朝中大臣,朝中的一些大臣除了刘墉之外,都说宫灯歪了,和珅的表现是最激烈的。
当嘉庆明白了乾隆这样指鹿为马的意思之后,立马就说宫灯歪了。乾隆听见之后便笑了笑,便让和珅对宫灯进行拨乱反正,和珅领旨后将宫灯由正拨歪,反而得到了乾隆的赞赏,而嘉庆也从中得到领悟,遂准许了刘墉告老还乡的请求。
因为刘墉是一个正直之人,在朝廷之中并不会趋炎附势,甚至是不会为了权贵而改变自己的志向,甚至对于自己坚持要做的事情非常执拗。而乾隆知道已经留不住他了,倒不如随他的心愿,让他告老还乡吧。
刘墉是一个正直的人,而且在朝廷中的斗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很多的时候,他总是被人排挤,而他又由于自己的性格他对于很多看不惯的事情总要说出来,这样一来他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慢慢地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他也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再待在皇宫之中了,便萌生了要告老还乡的想法,于是便上报朝廷,希望自己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能够在家乡里面安心度过自己的剩下的日子,想要去远离权贵的斗争。
可是,刚做皇帝没有多久的嘉庆哪里明白这样的道理呢,于是便一口否决了这个意见,认为刘墉还是一个人才,在很多的时候,还是能够为民着想的人,便不忍心放他离开朝廷。可是,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作为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乾隆爷来说,他很是明白刘墉内心想的是什么,便说了宫灯歪了这样的话,来提醒嘉庆。
而这个时候,嘉庆皇帝也就明白了什么道理,而且当时的朝廷中的大多数的权力还都掌握在乾隆的手中,连他都同意了,自己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便马上改口,同意刘墉回家了。
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看过《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呢?如果看过的话,对剧中的刘罗锅应该是很有印象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和珅和刘墉在朝廷中的一些事迹,也是十分的有趣。
在这期间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刘庸想要告老还乡,但是在这个时候嘉庆皇帝是不批准的。与此同时乾隆说了这么一句话,宫灯歪了之后,就立马批准刘墉回老家去了。
大家应该会特别的好奇,为什么乾隆说了宫灯歪了就立马批准了呢?这个和告老还乡有什么联系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只是想让嘉庆皇帝明白,朝中正直的官员是不多的,大多数都是溜须拍马的,宫灯歪了代表朝中不正直的官员。但是刘墉可以说是一个特例,现在让他告老还乡是一个特别合适的时机,如果强行把他留下来的话只会害了刘墉这个人。
为什么会说强行留下来会害了刘墉呢?众所周知刘庸这个人特别的清廉,而且为了大清朝也是尽了自己的所有力量。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可以想象的,嘉庆皇帝特别的犹豫,不愿意把刘墉放走,想要刘墉在他身边继续的为他效命。
但是刘墉以前只与和珅一个人斗,但以后官场上的人会越来越多,只有刘墉一个人对付这么多的人肯定是无法应付的,最后只会害了刘庸。这样的结果也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因此乾隆就用宫灯歪了给嘉庆皇帝一些暗示,让嘉靖皇帝同意刘墉告老还乡。
刘墉想要告老还乡被拒绝,乾隆说“宫灯歪了”, 嘉庆立刻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