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内容是什么?
1、生物化学组成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等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
前者包括结合态的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后者包括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产物和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在不同的生物体中,也有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烯类、生物碱类、毒素类、抗生素类等。
2、代谢调节控制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同化;后者是有机体中原始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异化。同化和异化的过程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
3、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催化、运输和储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保护、信息接收和传递、代谢调节和基因表达。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酶催化原理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
扩展资料:
生物化学的特点:
1、 由于采用生物催化剂,并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进行修饰。但生物催化剂易失活,易受环境和污染的影响,一般采用分批操作;
2、可采用再生性的生物资源为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危害较小,原材料成分难以控制,影响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
3、生产设备较为简单,能量消耗较少,但由于基质和产品较高,酶会受到抑制,微生物细胞无法承受外界溶液的高渗压,反应溶液的底物和产物浓度不能太高,导致反应器容积大;
4、酶反应的专一性强,转化率高,但成本较高;发酵工艺应用广泛,成本低,但反应机理复杂,难以控制,产品中常含有杂质,使提取困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化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化学工程
2024-10-29 广告
1、生物化学组成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等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
前者包括结合态的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后者包括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产物和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在不同的生物体中,也有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烯类、生物碱类、毒素类、抗生素类等。
2、代谢调节控制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同化;后者是有机体中原始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异化。同化和异化的过程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
3、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催化、运输和储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保护、信息接收和传递、代谢调节和基因表达。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酶催化原理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
2019-04-13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动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1860年L.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须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行如发酵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N,P,S和Ca,Mg,Na,K,Cl等元素。这些元素构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存在于体内。其中,蛋白质(酶)、核酸(DNA和RNA)、糖复合物和复合脂类等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成为生物大分子。静态生物化学研究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机体内的分布和所起的作用。
动态生物化学研究生命物质在生物机体中的新陈代谢及其规律,研究物质的消化、吸收—中间代谢—废物排泄过程。中间代谢包括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的分解、合成、转化和能量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被调控着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生物化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化学的一切成果均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这些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纯化与检测技术,生物大分子组成成分的序列分析和体外合成技术,物质代谢与信号转导的跟踪检测技术以及基因重组、转基因、基因剔除、基因芯片等基因研究的相关技术等。生物化学技术不是单纯的化学技术,其中融入了生物学、物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知识与技术,作为其研究手段。这些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肽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为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20世纪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呤、嘧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
总之,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即以生物体(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病毒)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的原理、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通过对生物体物质构成、变化规律的了解,达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工、农、医等领域的目的。
- 官方电话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