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介书生无一兵一卒,是如何在35天内平定宁王十万大军的?
这个事情,还要从王守仁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
在王守仁还没有“格竹子”立志要做圣人之前,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兵法。十二岁的时候在京城读塾师,却不肯天天向上,反而每天跟小朋友们玩什么打仗的游戏。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小王同学也不玩这种打仗游戏了,而是开始学习弓马,看起了兵书。
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15岁的王守仁独自出游了当时的军事要塞居庸关。王守仁在居庸关认真仔细地考察了当时的各种关隘以及边防情况,同时还跟关外的少数民族们一起骑马射箭。
少年时代对兵事的热爱,并不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到了26岁的时候,王守仁开始潜心研究古代兵家留下的军事文献,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研究了大量的兵家书籍,这一时期的兵法研习,在后来王守仁带兵打仗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然,对兵书的研习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直到他28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时,才有了他将军事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
我们直到王守仁是“心学”开山祖师,而“心学”将“知行合一”,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8岁的王守仁在观政工部时,奉命为威宁伯王越督造坟墓,而在督造的过程中,王守仁运用兵法安排民工的工作、休息和饮食,在施工之余,还利用民工演练各种阵法。这一次简单的尝试,对她日后行军打仗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会,就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得天之幸,是离不开后期的认真钻研,以及理论实际相结合的。
正德十一年,沉浮二十年,年仅45岁的王守仁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升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专门负责剿匪工作,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在此后的三年里时光里,王守仁充分发挥了他研究的军事理论,连续攻灭了活跃在他管辖范围内的土匪们。
到了正德十四年(1519)一月,王守仁因功升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到了6月15日,他奉命前往福建处理卫所军人作乱事件,行至丰城县时,惊闻宁王朱宸濠造反作乱的消息。
于是,王守仁急忙易服潜至临江(江西清江县)返吉安。第三天他上疏朝廷宁王叛变之事,然后就与吉安知府伍文定调集兵粮,制造兵器船只,准备作战。同时发出征讨令,揭露宁王之罪,呼吁各地起兵勤王。
王守仁在分析战局时,犀利地指出:“贼若出长江顺流东西啊,则南都不可保”。如果朱宸濠袭取南京后,进而兵犯北京,两京将仓猝无备。所以,关键是如何用计加以阻挠,使得朱宸濠滞留半个月,以赢得作战准备时间。
为了迟滞朱宸濠的行动,防止他以速度取胜,以给官军留下足够的军事准备时间,王守仁在这里把军事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具体措施就是一系列的行间、用诈、反间、布疑等情报计谋,也正是如此这般一顿操作猛如虎,才使得处于劣势的他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建立了不世之功,从而成为后人叹服的“儒者之用”的典范。
王阳明的情报间谍战
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他本人其实对反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自然对自身的实力也会怀疑。王守仁抓住朱宸濠的这一心思,布置了一系列的疑兵之计。
首先,早在丰城时就让当地官员大造进攻南昌的声势,兵亲自安排了好几个“死间”潜入南昌。他给这些死间足够的钱安置家人,将伪造的“两广机密火牌”缝到他们的衣服中,谎称各地的勤王兵马正分道而来。并详细交代了这些间谍们在背抓住后应该怎么说,让朱宸濠最大程度的生疑。
王守仁还担心这朱宸濠抓不住这几个间谍,于是故意捉放了朱宸濠第一军师李士实的家眷,让她“见证”了王守仁与各路勤王部队联络的过程,并故意让她跑路。这位李士实的家眷逃到南昌后,立即报告朱宸濠,朱宸濠于是中计,抓到了这几个间谍,仔细审问候,果然十分疑惧,不敢轻易出兵。
紧接着,王守仁开始到处派间谍,到各个州府传播都督许泰、都督刘晖分别带了四万军队,水陆并进,而自己也云集了湖广、两广的兵马,合计16万,直捣南昌的假消息。朱宸濠以为王守仁已经掌握了大量可用之兵,就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
当然这么做是不够的,老王更厉害的是伪造了朱宸濠亲信李士实、刘养正德投降秘状,四处散布,还专门写了回信,感谢他们“精忠报国之心”,并交代“然机事不密则害成,务须乘时待机有发乃可”。
这个反间计立刻就引发了朱宸濠集团内部的互相猜忌,在李士实坚决主张出兵取南京,即大位时,朱宸濠却留守南昌,按兵不动!
等到7月3日,朱宸濠终于意识到自己中了王守仁的“缓兵之计”,开始准备发兵攻打南京事,王守仁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策,那就是“围魏救赵”,直取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援。战事的进程一如王守仁的料想,南昌城很快就被王守仁攻了下来,朱宸濠在回援的过程中直接被生擒,仅仅35天,王守仁就彻底平定了宁王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