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之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4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圣德太子先后向中国派出了4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太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造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造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或洛阳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使来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吧?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庭、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遗唐使又称“西海使”或“人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经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子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赴唐学习人员给予优厚待,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タ,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子“使节刀”,接下来举行线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由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人,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伺就是从派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猜测都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不管真实的原因是怎样的,最终的结果是,通过向中国派遣遣唐使,日本确实从唐朝获得了大量的先进经济文化知识,为日本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4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圣德太子先后向中国派出了4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太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造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造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或洛阳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使来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吧?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庭、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遗唐使又称“西海使”或“人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经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子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赴唐学习人员给予优厚待,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タ,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子“使节刀”,接下来举行线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由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人,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伺就是从派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猜测都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不管真实的原因是怎样的,最终的结果是,通过向中国派遣遣唐使,日本确实从唐朝获得了大量的先进经济文化知识,为日本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