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9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快的原因
一、工业革命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变动,即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迁徙城市,是由工业“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过程。
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有这么一段经典论述:“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
城市愈大,搬到里面的就愈有利……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
”他形象化说明城市化进程,其中人口的增加是重要因素。
(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农村是国家的基础,也是权力和经济的重心。
城市仅是包围于农村之中的小岛,附庸于农村。
那时,中央 *** 虽然设在伦敦,但贵族的统治根基在农村,他们从自己的乡村住宅中号令四邻,多数贵族只是在上院开会时偶尔到伦敦小住。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种情况。
工业革命中新使用的机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传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得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完成以前的耕种,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另外,村镇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集中生产。
如果该村镇满足不了集中生产的要求,工厂就得迁移。
这样,一部分工业城镇衰落了,而另一部分则更快地发展起来,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工业中心和较大的城市。
于是,劳动力也跟着转移和集中。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工业集中趋势日益显著,农业农村、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已经确定下来,剩余劳动力更是大量转移到城市。
另外,城市生活方式开始在农村普及,城市中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在农村中传播,特别是城市高度发达的物资文明与农村传统文明的强烈反差,更是震撼了人们心灵。
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人们不再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渴望着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成群结队到达城市中去。
农业发展所剩下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补充了新的血液。
(二)有较多的外国移民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
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刚开始,英国大城市吸引的外来移民主要是爱尔兰人。
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有20%的人口是爱兰人;在格拉斯哥的20万人中,也有3.55万人是来自爱尔兰的。
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
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外来移民大量进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大约在1800年,大不列颠只有一个大城市,那就是伦敦,仅有100万人口;到1850年伦敦人口就增加到236.3万,其余城市也陆续发展起来。
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的52%,而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又上升到74.9%,1910年更达78.9%,从而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二、 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要求社会方方面面都满足它的发展,从而工业革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资技术基础和其他必须的条件,推动了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又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并行发展。
首先,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说需要有适宜的地理条件,靠近较大的江河湖泊,有方便的港口;或者处于铁路及交通干线交汇处,便于原料产品的运输和交换。
或者说,地形地质条件较好,能建造大型工厂而且有发展余地。
在交通还没有发展完善时最好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或者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
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工厂很快就会向这些地区集中形成城市,有的城市则因为兴建了大规模工业而更好发展,形成了大城市。
其次,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专门化程度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企业间协作更加趋紧密化。
为了更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协作企业一般会以距离近、联系便利、运费低廉等要求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
这无形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采矿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建造,企业的规模空前扩大。
一些工厂的工人就有成千上万人,厂房占地面积也是以前小作坊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样本身就是一个小城市了。
而在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品出现了多层次的深加工,具有系列化、多样化、规模化等特征;特别是主导产品带动了前后关联企业的发展,更是使得同类或相关工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工业城市,原有的城市规模也跟着日益扩大。
再次,工业革命中涌现了一大批采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当这些大工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就要求“后勤上”拥有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
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同于工业革命前,而是以节省土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要达到这些标准就要求有一个质量相当高的公共设施,即城市。
伴随着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以前曾经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渐渐不再可怕;城市生活变得舒适、惬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 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因为居住在城市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工业的作用下,城市功能扩大,集中了生产、服务、居住、消费等。
正如恩格斯对伦敦的评价一样:“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也几乎是唯一的产业。
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改变了。
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和集中。
工业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面向市场开放的商品生产,不带有自给性,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频繁使得城市的存在具有了意义。
同时,工业生产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人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放松,在城市里就出现了服务业,也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第三产业。
据统计,1801年,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则变成了22%、34%和44%。
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 *** 因素。
这样,剩余劳动力就越来越多地流向服务业,城市也就逐渐具有了吸取大量劳动力的能力,具备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能力。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伴随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商业和服务业的活动”. 工业的聚集经济效益使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集中到了城市,间接上又使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
”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便于获取原料和劳动力,能就地销售产品,商业信息灵通,相关企业邻近,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这样,第三产业在城市中就兴旺发达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四工业革命促使新城市的兴起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规模扩大,同时也使得城镇的范围扩大,渐渐发展为大城市。
用M·W·苏思在书中的话说是:“有些完全是新兴的城镇出现了,它们起初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伯明翰, 16世纪时还是一个小村镇,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业革命一开始,兴建了铁工业区的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的生产中心。
1760年,在伯明翰年总值约60万英镑的铁工业品中,大约就有50万英镑的产品是提供出口之用;1801年人口一下子增至7.4万人,并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伯明翰依靠着自己的钢铁工业,超过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迅猛,不少小城镇就是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发展起来的。
比如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曼彻斯特因为天时地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80%的工人,1840年更是增加至85%。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加,曼彻斯特人口也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几十年中就增加了好几倍.就这样,成为了新兴的城市,在今天还有影响。
工业革命以前,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是工业集中的地区,毛纺织业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促使市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有丰富自然资源的英国西北部就得以开发,并出现了一批新城市,英国经济重心向西北部转移。
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等棉纺织工业迅速兴起。
工业革命以后,英格兰中部,西北部由于纺织业和煤铁业的发展,纺织厂、煤矿、炼铁厂及其它制造业需要劳动力。
南部人口北移,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也涌向北部工矿区。
自1810年至1871年的70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了1.54倍,而西北部工业区增长了2.58倍。
在西南部的非工业集中区,人口增长不到一倍。
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万人,而舍菲尔德的人口从1801年的46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11万人。
我们再从整体上看英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就不难发现工业革命后半个世纪甚至更久的时间,英国的人口主要是增加在新兴工业城市上:1801年就比1750年增加了274%。
而原先“郡级城市”人口增长最缓慢,仅仅增加了18%,低于整个英格兰的人口增长水平。
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工业村镇有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诺里奇、约克和埃克塞特的人口数量在17世纪的时候分别占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六位,到1801年就降到了第八、第十七和第十五位。
[14]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紧密关系,而新兴城市的出现的确是英国城市化的一大特征;没有与工业革命结合的工业和城市就衰落下来。
五、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还在于,发生了交通运输业革命。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铁路、公路、水路把繁华的都市与荒僻的村庄联系起来。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装进他们自己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15]
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在1836年,英国修建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到达1600多公里,到1855年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渐形成。
在19世纪50年代,英格兰的大中城市都通了火车,大部分地方离火车站的距离已在10英里以内。
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
因此,有人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了四通八达的航路”。
[16] 汽车、运河、汽船、公路、铁路等把英国的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连成一片,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同时带动了许多相关的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建筑业、邮政业、商业服务、金融业等。
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了一些处在交通枢纽上的城镇发展。
古尔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运河开凿和铁路修建不到20年,古尔就发展成为一个城市。
铁路枢纽斯福登、达林顿、纽克鲁等也是借助交通事业上的发展而兴起的。
交通发展了,人们交往也方便了,一些相邻的城市逐渐联结,汇聚为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地区。
伦敦就吞并了附近的威斯敏斯、索斯沃克、乌利奇等,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
而纽卡斯尔、雅诺、南舍菲尔德等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城市复合体。
19世纪末,英国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趋势。
郊区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外移,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伦敦上院中心区和附近地区。
在1801-1851年间,伦敦商业中心区人口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13万居民左右,人口密度很大,平均每英亩人口超过1000人,有些地区达到近2000人。
[17]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交通和商业向城市外围地区扩展,伦敦商业中心区急剧衰落,中心区1881年人口有5万,到了1901年就变为2.7万。
而郊区人口却慢慢在增长:1861年伦敦外围市郊人口有41.4万,1891年为140.5万,1901年就达204.5万人。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价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时,认为有2次大转变:“第一次转变导致农村向城市迁移,造成集中的大城市;第二次转变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分散,作为大都市不景气的解决办法。
”交通事业发展了,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条件选择白天在城市里面工作,夜晚和假期就到郊区去。
总之,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又引起了郊区城市化。
综上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所必需的社会经济条件,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基本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
英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成长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如果说,工业化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工业革命就是先声,而城市化就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英国城市化的率先进行。
追问
看不到你的答案
追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变动,即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迁徙城市,是由工业“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过程。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规模扩大,同时也使得城镇的范围扩大,渐渐发展为大城市。
用M·W·苏思在书中的话说是:“有些完全是新兴的城镇出现了,它们起初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