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冤家”?父母对孩子的称呼,是一门“艺术”:
孩子小时候,怎么看都可爱,这时你管孩子叫“宝贝”。
等孩子长大了,怎么看都一肚子气,这时你管孩子叫“冤家”。
冤家”这两个字背后,是家长和孩子的“血泪史”:
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早恋——生气。
天天就知道追星——不能理解。
想辅导孩子写作业,大眼瞪小眼——尴尬。
要考试了,孩子竟然一点都不紧张——着急。
看看,家长和孩子凑到一起,事事都紧张兮兮,逼的各位家长直呼“你就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
别生气了,孩子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似乎每个家长都在抱怨,但却没有认真想过中间发生的事情。从“宝贝”到“冤家”,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中间缺少了最重要的环节,是“沟通”。
你可能要问了,我们也跟孩子沟通啊,可是越沟通越不通,最后才发火的嘛。
告诉你们,“沟通”可是门大学问,可不是我们常做的两个人坐下谈心,那种谈心,在孩子眼中跟审问差不多。
就以和孩子讨论考试成绩为例:
孩子考完试,你除了问孩子的名次和分数,一定还会关心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同桌分……
如果成绩不错,名次提升,皆大欢喜。
如果成绩不错,名次持平甚至下降,你脸上的“天气预报”就会“晴转阴”。
如果成绩一般……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你比我们更清楚。
此时家长们的沟通方式基本就是:来,坐下咱们好好谈谈,为什么成绩不好,别怕,爸爸妈妈不骂你,咱好好沟通。
这确实是沟通,但核心还是围绕着成绩沟通。
但你想没想过,孩子可能更希望你关心他在学校开不开心,学期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关注的目的不一样,沟通的出发点就不同,沟通当然就会出问题。再加上孩子慢慢步入叛逆的青春期,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面对“趾高气昂”的家长,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更不愿意沟通。
可能又有家长说了:我对自己家孩子,就提倡表扬为主,凡事都鼓励孩子,就算成绩一般,也不会追问和责骂,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问题又来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但凡某天受到了批评就受不了,如果老师管教,孩子也会抵触。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娇生惯养”。
看到没,批评容易吵架,鼓励容易放纵。真是到了骂也不行,夸也不行的两难境地。
并不是不能表扬,而是要讲究方法:
《夏洛特烦恼》里,袁华说过一句话
这句话用在家长对孩子身上,自然不合适,但这个道理,却是通用的:家长有时候的过度表扬,会让孩子膨胀,当你发现孩子在外受不了批评的时候,就是膨胀的结果。
这里的问题出在哪?出在了你表扬的,到底是孩子聪明,还是努力。
这两个词是有本质区别的:聪明是先天的,努力是后天的,聪明是注定优于别人的,而努力,是可以弥补的。
这两种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你夸孩子聪明,孩子会骄傲,觉得自己注定比别人都强;你夸孩子努力,孩子会更加努力给你看,因为努力可以得到肯定和表扬。
前者到了社会中,会不习惯别人比自己强,不习惯别人的批评,后者到了社会,会不断把努力转化成动能。
同样是表扬,出发点不一样,结果高下立见。很简单的一个小道理,但却很难悟到。
孩子小时候,怎么看都可爱,这时你管孩子叫“宝贝”。
等孩子长大了,怎么看都一肚子气,这时你管孩子叫“冤家”。
冤家”这两个字背后,是家长和孩子的“血泪史”:
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早恋——生气。
天天就知道追星——不能理解。
想辅导孩子写作业,大眼瞪小眼——尴尬。
要考试了,孩子竟然一点都不紧张——着急。
看看,家长和孩子凑到一起,事事都紧张兮兮,逼的各位家长直呼“你就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
别生气了,孩子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似乎每个家长都在抱怨,但却没有认真想过中间发生的事情。从“宝贝”到“冤家”,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中间缺少了最重要的环节,是“沟通”。
你可能要问了,我们也跟孩子沟通啊,可是越沟通越不通,最后才发火的嘛。
告诉你们,“沟通”可是门大学问,可不是我们常做的两个人坐下谈心,那种谈心,在孩子眼中跟审问差不多。
就以和孩子讨论考试成绩为例:
孩子考完试,你除了问孩子的名次和分数,一定还会关心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同桌分……
如果成绩不错,名次提升,皆大欢喜。
如果成绩不错,名次持平甚至下降,你脸上的“天气预报”就会“晴转阴”。
如果成绩一般……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你比我们更清楚。
此时家长们的沟通方式基本就是:来,坐下咱们好好谈谈,为什么成绩不好,别怕,爸爸妈妈不骂你,咱好好沟通。
这确实是沟通,但核心还是围绕着成绩沟通。
但你想没想过,孩子可能更希望你关心他在学校开不开心,学期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关注的目的不一样,沟通的出发点就不同,沟通当然就会出问题。再加上孩子慢慢步入叛逆的青春期,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面对“趾高气昂”的家长,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更不愿意沟通。
可能又有家长说了:我对自己家孩子,就提倡表扬为主,凡事都鼓励孩子,就算成绩一般,也不会追问和责骂,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问题又来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但凡某天受到了批评就受不了,如果老师管教,孩子也会抵触。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娇生惯养”。
看到没,批评容易吵架,鼓励容易放纵。真是到了骂也不行,夸也不行的两难境地。
并不是不能表扬,而是要讲究方法:
《夏洛特烦恼》里,袁华说过一句话
这句话用在家长对孩子身上,自然不合适,但这个道理,却是通用的:家长有时候的过度表扬,会让孩子膨胀,当你发现孩子在外受不了批评的时候,就是膨胀的结果。
这里的问题出在哪?出在了你表扬的,到底是孩子聪明,还是努力。
这两个词是有本质区别的:聪明是先天的,努力是后天的,聪明是注定优于别人的,而努力,是可以弥补的。
这两种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你夸孩子聪明,孩子会骄傲,觉得自己注定比别人都强;你夸孩子努力,孩子会更加努力给你看,因为努力可以得到肯定和表扬。
前者到了社会中,会不习惯别人比自己强,不习惯别人的批评,后者到了社会,会不断把努力转化成动能。
同样是表扬,出发点不一样,结果高下立见。很简单的一个小道理,但却很难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