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小报的“我们的节日”关于春节的。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有效培养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那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 我的春节作文500字 在爆竹声之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同时,也是我最喜爱的日子,那就是——春节,家家都喜气洋洋的,贴上红红的春联,准备美味的杂食,包红红的利是等,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对我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快乐日子!以往,我是起得最晚的人,但那天,我却是最早的人,是为了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那一串串的鞭炮,在左邻右舍的手中点燃,那声音真大呀,四处飞溅,那鞭炮仿佛要把每一个温馨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接着,就要东家窜窜,西家逛逛了。路上可热闹了。在孩子的手上,有的拿着玩具,有的手上那着烟花,有的手上拿着食物,有的手上拿着...... 我们开开心心的去逛花街,拍拍那些美丽的花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话可真没说错,快乐的日子,是过地最快的。很快,就到了除夕了,我和妈妈早早的来到了菜场,买新鲜的蔬菜,肉类,与面粉,在晚上,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围着桌子,团团圆圆地吃汤丸! 春节,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春节传说--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古诗 《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2 守岁 基本含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3 守岁 习俗介绍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4 守岁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5 春节民谣 忙年歌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间儿童歌谣。又称其为过年谣。忙年歌通过童谣的方式,完整的描绘了各地汉族民间的春节习俗。如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民谣中可以知道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百姓对过年的期待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展望。 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展开全部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手抄报吧,借助手抄报可以有效培养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那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1 我的春节作文500字 在爆竹声之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同时,也是我最喜爱的日子,那就是——春节,家家都喜气洋洋的,贴上红红的春联,准备美味的杂食,包红红的利是等,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对我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快乐日子!以往,我是起得最晚的人,但那天,我却是最早的人,是为了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那一串串的鞭炮,在左邻右舍的手中点燃,那声音真大呀,四处飞溅,那鞭炮仿佛要把每一个温馨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接着,就要东家窜窜,西家逛逛了。路上可热闹了。在孩子的手上,有的拿着玩具,有的手上那着烟花,有的手上拿着食物,有的手上拿着...... 我们开开心心的去逛花街,拍拍那些美丽的花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话可真没说错,快乐的日子,是过地最快的。很快,就到了除夕了,我和妈妈早早的来到了菜场,买新鲜的蔬菜,肉类,与面粉,在晚上,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围着桌子,团团圆圆地吃汤丸! 春节,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春节传说--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古诗 《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2 守岁 基本含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3 守岁 习俗介绍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4 守岁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5 春节民谣 忙年歌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间儿童歌谣。又称其为过年谣。忙年歌通过童谣的方式,完整的描绘了各地汉族民间的春节习俗。如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民谣中可以知道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百姓对过年的期待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展望。 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