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我校全体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学校组织了抽样调查,随机重复抽取了100名学生。这100名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为 16000元,由于没有学生年消费额的标准差资料,用这100名学生的年消费额点估计全校标准差为185 元,已知学生消费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上述信息,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2)为了解我校全体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学校组织了抽样调查,随机重复抽取了16名学生。这16名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为 16000元,由于没有学生年消费额的标准差资料,用这16名学生的年销售额点估计全校标准差为185元,已知学生消费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上述信息,试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3)请分析前两问哪一问的计算方法更加准确,为什么?
(4)前两问中均假设学生年消费额为正态分布。请问学生年消费额一定为正态分布吗?如何确定其是否正态分布?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对于第一问,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 (样本平均数 - E, 样本平均数 + E)
其中,
样本平均数为16000元,
E = Z(α/2) * (样本标准差/√n),
样本标准差为185元,
n为样本容量,等于100,
Z(α/2)为95%置信度下Z分数,等于1.96,
带入数据可得,E=1.96*(185/√100)=36.148元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为 (16000-36.148, 16000+36.148),约为(15963.85元, 16036.15元)。
对于第二问,同样可以用上述式子计算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 (样本平均数 - E, 样本平均数 + E)
其中,
样本平均数为16000元,
E= Z(α/2) * (样本标准差/√n),
样本标准差为185元,
n为样本容量,等于16,
Z(α/2)为95%置信度下Z分数,等于1.96,
带入数据可得,E=1.96*(185/√16)=144.62元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为 (16000-144.62, 16000+144.62),约为(15855.38元, 16144.62元)。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问和第二问的计算方法几乎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样本容量的不同。因为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平均数就越接近于总体平均数,所以第一问的计算方法更可靠和准确。
学生年消费额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当样本容量越大时,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均值的分布将越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采用正态分布来近似描述学生年消费额的分布情况,但需要在样本足够大的情况下使用。如果样本不够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使用其他分布来描述学生年消费额的分布。
要确定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正态概率图(Q-Q图)、Shapiro-Wilk检验等进行检验。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12-28
(1)为了解我校全体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学校组织了抽样调查。
随机重复抽取了100名学生。
这100名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为16000元。
由于没有学生年消费额的标准差资料,用这100名学生的年消费额的标准差作为全校标准差的估计值为185元。
已知学生消费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上述信息,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2)为了解我校全体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学校组织了抽样调查。
随机重复抽取了16名学生。
这16名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为16000元。
由于没有学生年消费额的标准差资料,用这16名学生的年销售额的标准差作为全校标准差的估计值为185元。
已知学生消费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上述信息,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3)对于前两问的计算方法,第一问使用的是大样本(100名学生),而第二问使用的是小样本(16名学生)。在统计学中,大样本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估计值,因此第一问的计算方法更加准确。
(4)学生年消费额不一定为正态分布。要确定其是否正态分布,可以使用直方图、QQ图或P-P图等方法进行检验。如果数据近似于正态分布,则可以认为其服从正态分布;否则,需要考虑其他分布模型。
对于第一问,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 (样本平均数 - E, 样本平均数 + E)
其中,
样本平均数为16000元,
E = Z(α/2) * (样本标准差/√n),
样本标准差为185元,
n为样本容量,等于100,
Z(α/2)为95%置信度下Z分数,等于1.96,
带入数据可得,E=1.96*(185/√100)=36.148元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为 (16000-36.148, 16000+36.148),约为(15963.85元, 16036.15元)。
对于第二问,同样可以用上述式子计算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 = (样本平均数 - E, 样本平均数 + E)
其中,
样本平均数为16000元,
E= Z(α/2) * (样本标准差/√n),
样本标准差为185元,
n为样本容量,等于16,
Z(α/2)为95%置信度下Z分数,等于1.96,
带入数据可得,E=1.96*(185/√16)=144.62元
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额的置信区间为 (16000-144.62, 16000+144.62),约为(15855.38元, 16144.62元)。
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问和第二问的计算方法几乎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样本容量的不同。因为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平均数就越接近于总体平均数,所以第一问的计算方法更可靠和准确。
学生年消费额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当样本容量越大时,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均值的分布将越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采用正态分布来近似描述学生年消费额的分布情况,但需要在样本足够大的情况下使用。如果样本不够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使用其他分布来描述学生年消费额的分布。
要确定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正态概率图(Q-Q图)、Shapiro-Wilk检验等进行检验。
# 第一问
**样本平均数 = 16000元**
**样本标准差 = 185元**
**样本容量 = 100名学生**
**置信度 = 95%**
E = Z(α/2) × (样本标准差/√n)
利用95%的置信度,我们在Z分数表中查找Z(α/2),得到Z(α/2) = 1.96。
E = 1.96 × (185 / √100) = 36.148
所以,估计的置信区间为 (16000 - 36.148, 16000 + 36.148),约等于 (15963.85, 16036.15)。
# 第二问
**样本平均数 = 16000元**
**样本标准差 = 185元**
**样本容量 = 16名学生**
**置信度 = 95%**
E = Z(α/2) × (样本标准差/√n)
同样利用95%的置信度,我们查找Z(α/2),得到Z(α/2) = 1.96。
E = 1.96 × (185 / √16) = 144.62
所以,估计的置信区间为 (16000 - 144.62, 16000 + 144.62),约等于 (15855.38, 16144.62)。
# 计算方法比较
在第一问和第二问中,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但由于样本容量的不同,第一问的估计结果置信区间较小,因此更可靠和准确。
# 数据分布问题
学生年消费额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可以使用正态分布去近似描述学生年消费额的分布。要确定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Q-Q图、Shapiro-Wilk检验等。
这个题呢哥
换个题吧你这个图标题,我不好打字,
需要比较长
那你就把这种为什么那些给我打出来吧就小三小四题这种
行
在说明学生成绩服从分布的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对分布进行一定的分析。
根据数据来看,平均成绩约为72.9分,中位数为74.5分(在74和75之间),众数为88分,出现5次;一、二、三四分位数分别为68、74,88,表示25%的学生成绩在68分以下,50%的学生成绩在74分以下,75%的学生成绩在88分以下。
根据这些统计指标,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一定程度的集中趋势,也即趋向于正态分布。
学生成绩分布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教学方法:一种结构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能对学生的学术表现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得成绩呈现出特定的分布。
* 难度适中的试卷:试卷考试内容难度适中,充分测试了学生的学术能力,使得学生的成绩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 学生能力的自然分布:学生能力水平呈自然分布。由于个体间的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特征的差异,学生们在学术成绩上的表现可能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或其他类似的分布。
* 外部因素:其他外部因素,例如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心理因素等,可能对学术成绩产生影响并导致特定的成绩分布。
总的来说,学生成绩分布可能因各种原因受到影响,只有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能准确判断成绩分布的类型以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