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是取自哪首诗,全文是什么?
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全文如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白话文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突出渲染一个“愁”字,感情真挚委婉,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2013-11-2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稼轩写此一词,是在议论天气吗?显然不是(遗憾的是,今日诸多写家恰恰是把这个“秋”理解为盛夏酷热之后的那个季节了)。该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江西上饶)期间,这个时候的辛弃疾,空有一身抱负、一腔热血,一心想着金戈铁马、挥师北伐,而现实的政治际遇却使他往往不得不赋闲在家,有话难说,有劲难使,而这一首小词,恰恰以信手拈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无比愁苦的复杂心绪,所谓“天凉好个秋”不过是“顾左右而言它”而已。词的核心部分在于“而今识尽愁滋味”,在于对这种种愁绪的“欲说还休”。
如果我们不能从作者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出发,不能了解辛弃疾壮阔一生的人生经历的话,又岂能了解、岂能体味那“天凉好个秋”中所蕴含的许多愁绪、许多伤情,简单而直白地把它理解为“一个充满惬意的季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