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胃痛会引发胃癌吗? 20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胃痛
一、概述
1.概念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或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反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2.历史沿革
祖国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内经》即有有关胃痛的记载,认为胃痛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本病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痛。《千金要方·心腹痛》等书中列有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明代开始,将胃痛与心痛作为明确的鉴别,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此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3.范围
胃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胃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吸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饮食偏嗜,如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过度,则酿生湿热,湿热阻胃,气机壅滞,则脘闷胀痛。
3肝气犯胃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气可疏泄脾胃气机,协助胃腑消磨水谷,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 素体阳气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诸邪犯胃,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
胃痛的病因较多,上述病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合并出现,单一出现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单纯,合并出现时则比较复杂。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的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是胃痛的基本病机。
2.病位
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若肝气不舒,则横逆犯胃而导致胃痛。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但胃为阳土,其病多实,脾属阴土,其病多虚,所以脾气健运与否,在胃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胆病失于疏泄,可致肝胃气滞。若胆腑通降失常,腑气不降,逆行入胃,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则脘腹作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功能正常与否,全赖肾阳之温煦,所以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反之脾胃虚寒,日久必损及肾阳。胃喜润恶燥,肾寓真阴真阳,肾之真阴乃诸阴之本,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若肾阴亏耗,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或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亏,阴虚胃络失于濡养而作痛。
3.病理性质
胃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亏虚之候;实为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邪阻胃气而痛,虚为阳虚胃失温养,阴虚胃失濡养而痛。
4.病机转化
邪客胃日久可郁而化热,或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日久,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出现瘀血内结。食滞日久可损伤脾胃,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常容易酿生痰湿,或兼夹食滞,形成虚实夹杂之候。由上可见,胃痛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病机转化,归纳起来不外下列几种,一是寒热转化。如寒郁日久可以化热,湿郁日久亦可化热;还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征象。二是气血转化。初病多在气分,日久则深入血分,出现瘀血内停之候;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或脾虚生痰,痰瘀互结,形成症瘕;或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便血、吐血。三是虚实转化。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为寒凝、食积、气滞,三者之间可相互影响,如食积可以导致气滞,或酿生湿热;日久则邪伤胃气,出现虚候。如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可导致出血,日久可致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致痰湿或痰饮内生、或食滞不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可形成瘀血。若胃痛经常反复发作,致饮食减少,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可形成虚劳。
三、诊 断
1临床表现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纳差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辅助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照影、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B超、肝功能、胆道X线照影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一、概述
1.概念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或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反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2.历史沿革
祖国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内经》即有有关胃痛的记载,认为胃痛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本病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痛。《千金要方·心腹痛》等书中列有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明代开始,将胃痛与心痛作为明确的鉴别,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此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3.范围
胃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胃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吸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饮食偏嗜,如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过度,则酿生湿热,湿热阻胃,气机壅滞,则脘闷胀痛。
3肝气犯胃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气可疏泄脾胃气机,协助胃腑消磨水谷,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 素体阳气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诸邪犯胃,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
胃痛的病因较多,上述病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合并出现,单一出现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单纯,合并出现时则比较复杂。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的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是胃痛的基本病机。
2.病位
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若肝气不舒,则横逆犯胃而导致胃痛。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但胃为阳土,其病多实,脾属阴土,其病多虚,所以脾气健运与否,在胃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胆病失于疏泄,可致肝胃气滞。若胆腑通降失常,腑气不降,逆行入胃,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则脘腹作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功能正常与否,全赖肾阳之温煦,所以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反之脾胃虚寒,日久必损及肾阳。胃喜润恶燥,肾寓真阴真阳,肾之真阴乃诸阴之本,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若肾阴亏耗,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或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亏,阴虚胃络失于濡养而作痛。
3.病理性质
胃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亏虚之候;实为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邪阻胃气而痛,虚为阳虚胃失温养,阴虚胃失濡养而痛。
4.病机转化
邪客胃日久可郁而化热,或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日久,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出现瘀血内结。食滞日久可损伤脾胃,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常容易酿生痰湿,或兼夹食滞,形成虚实夹杂之候。由上可见,胃痛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病机转化,归纳起来不外下列几种,一是寒热转化。如寒郁日久可以化热,湿郁日久亦可化热;还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征象。二是气血转化。初病多在气分,日久则深入血分,出现瘀血内停之候;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或脾虚生痰,痰瘀互结,形成症瘕;或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便血、吐血。三是虚实转化。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为寒凝、食积、气滞,三者之间可相互影响,如食积可以导致气滞,或酿生湿热;日久则邪伤胃气,出现虚候。如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可导致出血,日久可致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致痰湿或痰饮内生、或食滞不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可形成瘀血。若胃痛经常反复发作,致饮食减少,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可形成虚劳。
三、诊 断
1临床表现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纳差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辅助检查 上消化道X线钡餐照影、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B超、肝功能、胆道X线照影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