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欣有多大的权利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奕䜣(1832~1898),满族。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中国清末大臣,洋务派在中央的首领。
咸丰朝期间,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䜣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1850年奕詝继位,年号咸丰。次年,奕䜣封恭亲王。1853年(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不仅与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鋆等结成权势集团,也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1861年,奏请改变清政府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受命主其事。同年,咸丰帝病死,与慈禧太后密谋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任内主张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新政后,与慈禧太后发生权力之争,于1865年(同治四年)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经王大臣多人奏请,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又被慈禧太后罢去一切职务。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起用管理总理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旋又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军机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去世,终年67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总而言之,奕䜣在咸丰朝的政治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同治、光绪年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柱,“同光中兴”的奠基者,也是清代由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人物。
咸丰朝期间,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䜣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1850年奕詝继位,年号咸丰。次年,奕䜣封恭亲王。1853年(咸丰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不仅与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鋆等结成权势集团,也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1861年,奏请改变清政府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受命主其事。同年,咸丰帝病死,与慈禧太后密谋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任内主张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兴办洋务新政后,与慈禧太后发生权力之争,于1865年(同治四年)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经王大臣多人奏请,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又被慈禧太后罢去一切职务。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起用管理总理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旋又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军机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去世,终年67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总而言之,奕䜣在咸丰朝的政治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同治、光绪年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柱,“同光中兴”的奠基者,也是清代由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人物。
展开全部
洋务运动,又称为自强运动、洋务、夷务,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清朝。它是中国史上第一次的工业化运动,主要由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所推行。最后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划上句号。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1)背景(原因、目的、条件)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进行
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加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②目的: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原因)
③思想:鸦片战争期间开始形成“师夷”思想;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促进了对西学的认识: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解决内外矛盾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A.洋务派代表: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
B.顽固派代表: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同治帝的老师、蒙古贵族、大学士倭仁等。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洋务运动美容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两大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购买洋枪洋炮,创办官办军事工业,以求得自强,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70年代起又举办了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民用企业,同时创办近代海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历经30余年,几乎占中国近代80年的一半时间。愿意是想以次维持封建主义的统治,所以洋务运动无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无法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完成近代化,但是它所创设的近代工业却促使中国却促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中产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骤变时期也是开风气的重要年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所来取的最后的自救措施。
洋务运动中所建立的海军中,实力最强的是:
A、北洋 B、南洋 C、东洋 D、西洋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着手筹建新式海军。北洋水师是他们建立的三大海军之一。它控制在李鸿章手中。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0余艘,以丁汝昌为提督,旅顺口和威海卫军港为主要基地。它是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
发展工业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该所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 :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②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各轮船。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培养人才
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80年代清政府还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
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社会思潮,认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制最适合于中国,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要求。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由于洋务运动本身既不可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1)背景(原因、目的、条件)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进行
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加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②目的: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原因)
③思想:鸦片战争期间开始形成“师夷”思想;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促进了对西学的认识: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解决内外矛盾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A.洋务派代表: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
B.顽固派代表: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同治帝的老师、蒙古贵族、大学士倭仁等。
中国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为此,它开始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的策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加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力量。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洋务运动美容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两大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购买洋枪洋炮,创办官办军事工业,以求得自强,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70年代起又举办了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民用企业,同时创办近代海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历经30余年,几乎占中国近代80年的一半时间。愿意是想以次维持封建主义的统治,所以洋务运动无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无法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完成近代化,但是它所创设的近代工业却促使中国却促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中产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骤变时期也是开风气的重要年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面对敌人的疯狂侵略所来取的最后的自救措施。
洋务运动中所建立的海军中,实力最强的是:
A、北洋 B、南洋 C、东洋 D、西洋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着手筹建新式海军。北洋水师是他们建立的三大海军之一。它控制在李鸿章手中。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0余艘,以丁汝昌为提督,旅顺口和威海卫军港为主要基地。它是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
发展工业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炸炮等军火。该所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用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 :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②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枪支弹药。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各轮船。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培养人才
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80年代清政府还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
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社会思潮,认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制最适合于中国,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要求。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由于洋务运动本身既不可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